《管子》学习第68天 《幼官图 第九》
说明:
本篇内容与《幼官》篇完全相同,唯各节次序不同。今日对本篇只做简要复习。
幼官图应作“玄宫图”。日本学者安井衡云:“此篇名 ‘图’,则当陈列《幼官》所不及以为十图。今不惟无图,其言又与前篇无异;盖原图既佚,后人因再抄《幼官》以充篇数耳,非《管子》之旧也。”郭沫若则认为,《幼官》篇“文字本布置为图形,录为直行文字,故每夹注以标识图位。而仍以图附于文后,故既有《幼官篇》,又有《幼官图》。刊本所谓‘图’亦只文字直录,与《幼官篇》无别,而于图位乃增多一重说明。此又后之抄书者所改易”。
黎翔凤则认为:《幼官图》篇与《幼官》篇文字相同,重复不合理,古人决不如是之愚蠢。以屈原祖庙及长沙轪侯墓画绢例之,《幼官图》篇是图,是照《幼官》篇文字绘图于壁上,即用《幼官》篇文字说明之。至于此篇述说顺序与《幼官》篇不同,李零认为,这与古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之观念有关。其说可参看《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
本篇内容与《幼官》篇完全相同,唯各节次序不同。本篇次序为:中方本图、中方副图、东方本图、东方副图、南方本图、南方副图、西方本图、西方副图、北方本图、北方副图。宋本《管子》本篇次序则为:西方本图、西方副图、南方本图、中方本图、北方本图、南方副图、中方副图、北方副图、东方本图、东方副图。
原文照录,注释译文省略,参看前篇。
原文阅读
若因:处虚守静,人物则皇。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藏温濡,行驱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信赏审罚,爵材禄能则强。计凡付终,务本饰末则富。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同异分官则安。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言,发之以力,威之以诚。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变,七举而内外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
九本搏大,人主之守也;八分有职,卿相之守也;七官饰胜备威,将军之守也;六纪审密,贤人之守也;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治乱之本三,卑尊之交四,富贫之终五,盛衰之纪六,安危之机七,强弱之应八,存亡之数九。练之以散群傰署,凡数财署。杀僇以聚财,劝勉以选众。使二分具本,发善必审于密,执威必明于中。
此居图方中。右中方本图。
必得文威武,官习胜之务。时因胜之终,无方胜之几,行义胜之理,名实胜之急,时分胜之事,察伐胜之行,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定独威胜,定计财胜,定知闻胜,定选士胜,定制禄胜,定方用胜,定纶理胜,定死生胜,定成败胜,定依奇胜,定实虚胜,定盛衰胜。举机诚要,则敌不量;用利至诚,则敌不校;明名章实,则士死节;奇举发不意,则士欢用。交物因方,则械器备;因能利备,则求必得。执务明本,则士不偷;备具无常,无方应也。
听于钞,故能闻无极,视于新,故能见未形,思于浚,故能知未始,发于惊,故能至无量,动于昌故能得其宝,立于谋故能实不可故也。器成教守,则不远道里;号审教施,则不险山河;博一纯固,则独行而无敌;慎号审章,则其攻不待权与。明必胜则慈者勇,器无方则愚者智,攻不守则拙者巧,数也。动慎十号,明审九章,饰习十器,善习五官,谨修三官。必设常主,计必先定。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器成角试否臧;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称材,说行若风雨,发如雷电。
此居于图方中。右中方副图。
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则阉。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至,修门闾;十二清明,发禁;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藏不忍,行驱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合内空周外,强国为圈,弱国为属。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举发以礼,时礼必得。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
此居于图东方方外。右东方本图。
旗物尚青,兵尚矛,刑则交寒害钛。
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经不知,故莫之能圉;发不意,故莫之能应。莫之能应,故全胜而无害;莫之能圉,故必胜而无敌。四机不明,不过九日而游兵惊军;障塞不审,不过八日而外贼得间;由守不慎,不过七日而内有谗谋;诡禁不修,不过六日而窃盗者起;死亡不食,不过四日而军财在敌。
此居于图东方方外。右东方副图。
夏行春政风,行冬政落,重则雨雹,行秋政水。十二小郢,至德;十二绝气下,下爵赏;十二中郢,赐与;十二中绝,收聚;十二大暑至,尽善;十二中暑,十二小暑终,三暑同事。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以毛兽之火爨。藏薄纯,行笃厚,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定府官,明名分,而审责于群臣有司,则下不乘上,贱不乘贵。法立数得,而无比周之民,则上尊而下卑,远近不乖。
此居于图南方方外。右南方本图。
旗物尚赤,兵尚戟,刑则烧交疆郊。必明其一,必明其将,必明其政,必明其士。四者备,则以治击乱,以成击败。数战则士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危国。至善不战,其次一之。大胜者,积众胜而无非义者焉,可以为大胜。大胜无不胜也。
此居于图南方方外。右南方副图。
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耗。十二期风至,戒秋事;十二小卯,薄百爵;十二白露下,收聚;十二复理,赐予;十二始前节,第赋事;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饮于白后之井,以介虫之火爨。藏恭敬,行搏锐,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间男女之畜,修乡里之什伍,量委积之多寡,定府官之计数。养老弱而勿通,信利害而无私。
此居于图西方方外。右西方本图。
旗物尚白,兵尚剑,刑则绍昧断绝。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不可数,则为诈不敢乡。两者备施,动静有功。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此居于图西方方外。右西方副图。
冬行秋政雾,行夏政雷,行春政蒸泄。十二始寒,尽刑;十二小榆,赐予;十二中寒,收聚;十二中榆,大收;十二寒,至静;十二大寒之阴,十二大寒终,三寒同事。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饮于黑后之井,以鳞兽之火爨。藏慈厚,行薄纯,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器成于僇,教行于钞,动静不记,行止无量。戒审四时以别息,异出入以两易,明养生以解固,审取以总之。一会诸侯令曰: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师役。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三会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四会诸侯令曰: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毋征薮泽以时禁发之。五会诸侯令曰: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必以时。六会诸侯令曰:以尔壤生物共玄官,请四辅,将以祀上帝。七会诸侯令曰:官处四体而无礼者,流之焉莠命。八会诸侯令曰:立四义而无议者,尚之于玄官,听于三公。九会诸侯令曰: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九会大令焉出,常至。千里之外,二千里之内,诸侯三年而朝,习命;二年,三卿使四辅;一年正月朔日,令大夫来修,受命三公。二千里之外,三千里之内,诸侯五年而会至,习命;三年,名卿请事;二年,大夫通吉凶。七年,重適入,正礼义;五年,大夫请变。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置大夫以为廷安,入共受命焉。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右北方本图。
旗物尚黑,兵尚胁盾,刑则游仰灌流。
察数而知治,审器而识胜,明谋而適胜,通德而天下定。定宗庙,育男女,官四分,则可以立威行德,制法仪,出号令。至善之为兵也,非地是求也,罚人是君也。立义而加之以胜,至威而实之以德,守之而后修胜,心焚海内。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立为六千里之侯,则大人从。使国君得其治,则人君从。会请命于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计缓急之事,则危危而无难。明于器械之利,则涉难而不变。察于先后之理,则兵出而不困。通于出入之度,则深入而不危。审于动静之务,则功得而无害也。著于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慎于号令之官,则举事而有功。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右北方副图。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稷下之学与《管子》
《管子》的成书与战国中、后期齐国以“稷下学宫”为学术中心而展开的“百家争鸣”的学术大讨论有关。 刘向《别录》说:“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稷下学”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白奚语)。
自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创立稷下学宫,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稷下学宫终结 ,该学宫作为齐国的学术中心,曾延集天下学者名士,极盛时(齐宣王在位期间)达数百人,其中有七十余人被封为上大夫,如邹衍、邹奭、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季真、兒说、环渊、田巴、鲁仲连、颜斶、王斗等;曾游学稷下的还有宋钘、尹文、孟轲、荀卿等。“稷下学”,一般指法家与道家学者慎到、彭蒙、田骈、接子、环渊、宋钘、尹文等。
稷下学的特点之一,是学者们聚徒讲学,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但基本上“不治而议论”,与政治权力结构保持一定的距离。稷下学的特点之二,是相互争鸣,兼容互补。
稷下学者慎到、彭蒙、田骈、接子、环渊、宋钘、尹文之属,或强调任法,或强调禁兵寝攻,或强调“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并用,然皆把“道”看作是超越法律、法规之上的规律、法则,要求用理性化的成文法则管理社会,使社会更加符合人们追求富裕安定的愿望。其次,他们亦主张“齐物”论,认为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只有大道才是无所遗漏。再者,他们皆重道而“尚法”。但其所谓“道”,不是庄子学派心目中的“道”,其所谓“法”,亦不是后期法家成熟的“法”,故被讥为“尚法而无法”(《荀子·非十二子》),“其所谓道非道”(《庄子·天下》)。而这正好也反衬出了作为稷下学之主流的黄老道家的主要特点——道法结合。道法结合思想大背景下的稷下学者们对“道”和“法”有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理解。这在《管子》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管子》一书内容的丰富庞杂恰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结果。
《管子》一书内容复杂,虽然学者们对此书各篇的分类及各篇作者、派属的争论颇多。但《管子》一书多篇仍有相关性,其中以《牧民》为核心,有相当一些篇目成为一个系统,反映了管仲及其学派的治国理念,兼采礼与法,很可能是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们编写的 ,有儒、道、法家相杂的倾向。
除了齐国本土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可资利用之外,稷下学宫还吸引了当时天下列国的饱学之士前往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进而相互辩难,切磋琢磨,这当然也为学者们增益见闻、开拓视野创造了极好条件。
另有学者如白奚则从齐国本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挑战时而被迫“自卫”这个视角来看《管子》的成书,他认为,“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异国思想文化”,“许多齐国本土学者不甘于这种喧宾夺主的局面,于是,如何接受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弘扬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使其始终保持齐国特色,与外来思想文化争夺稷下学宫中的主导地位,便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因而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大英雄管仲,“共同创作了《管子》一书”。 这个说法用来解释《管子》一书为何托名管仲所作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却也很容易掩盖一个思想史上基本的事实,即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恰恰是精神翻新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因此,在集聚了天下学者百家争鸣之稷下学大背景下产生的《管子》,应该被视为彼时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综合陈列,而非仅仅代表齐国的学术成就。《管子》书中的丰富内容远远超出了因循守旧、固执陈说的思想“自卫”。这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管子》“法治”思想周详而深刻;第二,《管子》书中有四篇专论“精气”的奇文;第三,阴阳与五行两大思想符号系统在《管子》书中有合流的轨迹。
参考资料
《管子译注(全二册)》,谢浩范;朱迎平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