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加入无戒90天训练营,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半个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共同写作的环境,90天营带给我的收获及喜悦远远不止这些。
无戒老师浓浓陕西味的有趣授课,班长班副各位班委的负责尽心,点评嘉宾及各位小小点评员的认真细致,以及所有90天宝宝们的努力更文,都让我感受到这样一个写作团体蒸蒸日上的和谐氛围。
非常有幸被choose为90天营内部的一名小小点评员。这样一件事情一开始带给我的心情是紧张。文章写的并不算最好的,才入营一个星期,就敢厚着脸皮给别人点评了?然而还真就敢了。
上周一共进行了三次点评。第一次点评,经过了十秒的紧张,就进入了状态。不过我刻意加快了语速,尽可能不附加过多冗余信息。第二次经过精心的准备,已经不那么紧张。第三次在较有条理的总结的基础上,竟然有了“沉稳”的感觉。
真的要感谢班委们和同学们的信任,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服务。我相信自己和点评团其它成员的点评还是有货的,大家在回应中的赞誉也给予我们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点评感受:换一个视角看写作
点评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换一个视角看写作。
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面对自己的文章,不一定能够找到优点和问题。而换一个人给予评价,思考理解问题的视角从作者换成了读者,就更容易从另一个人的写作理解和不同视角上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写作思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点评者的水平高低,都可以给出不同视角的答案。当然,很多共性的结构问题、细节错误可能会被同时发现。
而从点评者的角度来说,点评也为自己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点评需要对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分析,一方面可以学习他的写作特色,另一方面也对文章架构、文笔技巧发展出更加挑剔的眼光。以后自然而然的,也能够在写文时以这种犀利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文章。
其实换一个视角,不仅仅适用于写作与点评,也适用于演讲与点评,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切换一个视角来看问题,能够发现原来视角下完全看不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补充原来的视角。这似乎能够上升到一个哲学方法,恕我哲学书多的少,没有找到对应的原理,哪位小伙伴有兴趣帮我提点一下呢?
上周点评汇总
下面是上周所进行的三次点评,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如果被点评的小伙伴不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晒出来,可以简信我,我会删掉。
12.18周一晚
文章:在大学该“心机”点才可以变成人人称赞的优秀么?
点评
优点:
- 全文结构脉络清晰,主线明确。讲了自己身边的Y姑娘从一开始的单纯到后来的势力,最终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屑态度,很清晰的说出了作者心声。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也让人阅读更舒服。
- 细节事例都比较到位,显然是自己身边真实经历。Y姑娘的故事描写都让人感觉很真实,其它同学的事例也体现了很好的对比。
- 感情真挚,引人深思。由于写的是真事,能让人感觉到作者情感的真挚,这样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问题:
- 文笔基本功不够扎实,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有语法错误,或稍显啰嗦。比如题目有语病,可以把“变成”改为“达到”;再比如说第一段Y姑娘是作者同学,后面第二部分第一段又成了小学妹,让人费解;第二部分第一段明显逗号太多,语言啰嗦等。
- 个别位置文字安排不够紧凑。比如说J姑娘写文章与量化成绩的关系那部分,中间隔了一段与此完全无关的事,这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
- 有些称呼用的太过随意。比如说“J小姐”就不适合,最好改成“J姑娘”;再比如说“量化”这个词可能是专有名词,改成“量化成绩”会让人更容易理解;还有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班群”,应该改成“专业群”比较合适。
- 升华不够,虽然点出了作者态度,但并未给出更深刻的点评,反映了作者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迷茫。这是你文章的升华部分,虽然你明确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最好进一步完整论证,乃至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比如分析Y姑娘现在顺风顺水,以后却会遭遇莫大的问题等等。要不然Y姑娘什么损失都没有,这个反面例子没有受到反面教训,这篇文章的例子力度就有欠缺。
总评:
写的非常认真,也有真情实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多写多练,一定会更加进步。
12.21周四晚
文章:他就是这么一个老外
(PS:很高兴的看到作者在点评后已经进行了修改,赞!)
作者希望老师点评时能够指出这篇文章推首但阅读量不高的原因,以及写此类文章如何避免平淡不出彩。
点评及回答问题
好的地方:
- 用第三人称非常切合实际,视角统一;
- 题目起的不错,精准概括了文章内容,并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
- 这个老外确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事迹跟中国人不一样,也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乐趣;
- 事迹很多,细节描述也不错,是一篇有料的文章。
问题与建议:
- 把人物特点在挖掘归类一下(比如说中国通和中国制造),可以使用小标题或者加粗,或者把每部分的主题放在句首;
- 去掉无用的一些事例(读者记不住那么多);
- 用一些比较好的结构,比如先抑后扬,比如对比(跟中国人对比,跟自己对比);
- 突出一下文化差异,或者表现一下这个老外的逗比个性也是好的方法;
重点再强调一些结尾点题升华:
“他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又奇怪的老外。”这是文章最终的点题,也是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可以一句话结束,但我认为更好的是把他的特点总结一下,进行一些升华:
比如说,你介绍了这个老外,有没有什么结论或者结果性的东西呢?再比如说你被他感染了,比如说身边的被感染了(你说他是你的前boss),等等。
12.23周六晚
文章1:《缝纫机乐队》—梦想是自己的宝藏
作者提问:
这篇是把电影的内容文字化,加了我自己的理解,和电影中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欢迎大家点评,先谢谢了。我想把电影文字化作为主要定位不知道是否可行?
回答:
可行。但是绝非简单的转换,而是要加上自己的创新,一是形式上创新,二是内容上创新,三是思想上创新。
形式上,可以用新奇的方式解读,可以图文并茂,可以是叙述方式特别等。
内容上,可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可以找出其中隐藏的线索,可以介绍以更全面宏观的介绍剧情,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等。
思想上,可以谈自己的感想,可以深刻的分析电影的意义,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展开分析等。
点评
具体到此文而言,电影转文基本是符合电影原剧情的,这点很好。解说文字讲出了电影的高潮部分,且最后配有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本文的升华,应该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但是,此文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 并未充分将电影的最终结局写清楚。原电影的高潮部分是乐队在废墟中孤独的延长,唱了一会儿有很多观众冲进来欢迎他们。而最后则是两个乐队核心成员踏上北漂的道路,继续追寻梦想。此文并没有写清楚这最重要的两幕,这对于此文读者来说是一种缺憾。
- 结尾升华不够,并未表达出电影深刻的主题。依我看,至少有两点更为深刻的主题:一是对于梦想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反而不重要;二是这个摇滚梦并非脱离实际,而是符合众人心愿的,并且最后也得到了众人的支持,所以他们也会继续走下去。如果电影的解读无法表达出深刻的主题,那这个解读可能就意义不大。
文章2:鸡犬不宁
作者提问:
文体小说,文章想法、寻求什么帮助:这篇文章是我加入训练营的第2篇,算是目前写得还不错的一篇。这篇文章讲述了由老旧思想属鸡属狗不合,引发的问题及思考。不足在于事件进展太平,刻画人物不成功,没有环境描写。请帮忙点评,谢谢。
回答:
看文章时,刚开始没有以为是小说,以为是你的真实故事呢。我的理解,对于此文人物刻画的确可以再丰满些,环境描写倒是没必要,当然如果有适当的描写也可以锦上添花。具体的在点评里面说。
点评
优点:
- 结构较为清晰。先是谈了个对象,然后同居出现问题,然后又谈了个,都落在主题鸡犬不宁上。
- 人物性格刻画较为到位。女孩的单纯,男孩的外在内在不统一,女孩妈妈的迷信,女孩爸爸的和事佬等。
- 结尾很漂亮。急转直下,让人意犹未尽,反应过来之后一下子就乐了。
问题建议:
- 从整篇文章结构上看,可以分章节(建议分为三节或四节)更方便阅读,另有些内容可以简写(比如相亲这段没必要着墨过多)。
- 可以加一些伏笔,遥相呼应(比如开头可以写母亲说鸡犬不宁,这就能与相亲后发现属相不合相呼应)。
- 个别地方转折比较突兀(同居受挫后分手,女主回家,然后直接就再次相亲了,然人感觉突兀,建议加上我和妈妈的感触,以及分手后的一段时间我的状态)。
- 有致命错误,属鸡错写成属狗(相亲的男友按原文意思应该是属鸡,结果写成属狗,造成读者理解困难)。
- 文章主题让人费解(如果说是讽刺封建迷信,但文中女孩和男孩的同居然后分手却又在印证鸡犬不宁的正确性;如果说是肯定鸡犬不宁的正确性,这显然有违科学精神;如果只是在调侃爱情和婚姻的无常,那么没必要以属相不合为原因进行分析)。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 第8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