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喜欢吹什么?一是能解决消费者痛点的技术优势,比如容易引起用电焦虑的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二是消费者容易埋单的智商税部分,比如华而不实、很快退场的“智窗”、双面屏等“先锋”设计。而这两样,要么可以通过技术优势占据营销高地,要么可以通过噱头攻势压倒对手,因为利润较高,所以大伙趋之若鹜。
电池容量“越级”门槛太高,如果电池能轻易搞成小体积+超大容量,快充未必像现在这样“激进”。
回想十几年前,手机电池可以拆卸,很多人都会额外买一两块备用电池,管他原厂还是第三方,出门电话没电立刻换一块,根本没充电宝什么事儿。后来手机厂商学“尖”了,以“保证正品电池品质”为初衷,彻底封死了消费者可自行拆卸更换手机电池这条路。此后再也看不到“一机多电”这种玩法,曾经风靡一时的、十几块就能单独给电池回血的旅行充电器也成了摆设,随后“充电宝”——移动电源开始成为一人一台的必备外出“续命”设备。
此后的智能手机,每部手机都相当于绑定了一块原厂电池,无论电池容量大还是小,充电速度到底顶不顶,只要电量损耗过度了,你只剩下2个“正规渠道”可以考虑:一是官方渠道付费换新的原厂电池,另一个方案就是放弃治疗,直接购买新手机。
这样一来,原本可以依靠N块“备电”,让老手机持续再战10年的官方渠道完全歇菜。有些消费者不甘心,只能冒着失去保修、出事故自行承担的风险来DIY或“魔改”手机电池,比如前阵子看到一个修手机的博主展示粉丝的小米9Pro“加厚版”,3块电池并联让电量翻几倍,虽然手艺粗犷,而且最近出了毛病,但“人家喜欢”,只要还没烧没BOOM就算享受。看完之后,你能感受到这里有几分执着,又有几分无奈?
很显然,不太擅长DIY、也不忍自己做手术导致保修失效的那群消费者,更容易选择电池容量尚可,但充电速度更猛的机型。消费者的痛点,就这样被明眼人深度拿捏,整!手机快充整起来,保准卖得更好!
抚今追昔,手机快充从一开始的“五福二安”,18W,24W,提高到65W及格线,120W优秀线,到了现在,已经走向了240W(realme 真我GT5)乃至更高的充电效率的“大跃进”阶段。
以新发布的红米K70系列为例,Redmi K70 Pro已经可以做到5000mAh大电池+120W快充+澎湃P2自研快充芯片+澎湃G1自研电源管理芯片的超级组合,这样的配置早几年在旗舰级手机上也比较少见。而如今的旗舰机,你没有120W真不好意思出来秀。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快充的实惠程度也超越了绝大多数手机“卖点”。比如厂商也喜欢吹嘘手机后置摄像头的优势,可镜头再厉害也架不住用户不怎么拍照,一部分消费者在手机镜头上多花的钱未必真的得到了“回报”。而120W以上快充给手机用户带来的快速回血体验是实打实的舒服,那么有啥理由不继续推动快充技术呢?
综上,厂家在快充技术上发力,既对品牌发展有利,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明显的回报感知,属于“双赢”的选择,何乐而不为?
我是笔点酷玩,希望我的解答可以给各位一些参考和启发,如果你觉得有用,烦请点赞,转给有相似需求的朋友,这篇就写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