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都说,“道”太广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也正因为它的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一种具体的事物的话,那么它就趋于细小而不是道了。我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远持有珍重的:第一是慈悲,第二是俭朴,第三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悲,所以能勇武;有了俭朴,所以能宽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慈悲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朴而追求宽广;舍弃退让而追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悲,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会坚固。天将救助谁,就会用慈悲来保护它。
解读摘要:
以下内容来自道一经典谈
老子把慈悲心、俭朴、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俭”是自我检束,戒律清净。“不敢为天下先”是“和光接物”,修持平等心。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一个人具有慈悲心,必将忍受人间的苦难和委屈,但这是天拯救他的标志,也就是天选择了他,有慈悲心的人是上天的选民。没有慈悲心的人可以毫无顾忌,似乎特别占便宜,老子说这是天对他的绝望,是天的弃绝。
儒家几乎不讲慈悲,只讲仁义,而仁义与慈悲是两回事。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18章),世人不理解老子经文的精髓,当老子宣说“吾有三宝”,并把“慈”列为三宝之首,一下就明白了经文的精髓。慈悲心才是人类文明最稀缺的,也是人人必须具备的,没有慈悲心的文明走不远。
三宝“慈、俭、谦”与儒家理念似曾相识。南怀瑾反复说华夏文明的特征是儒道同源,德经部分老子关注命题与儒家关注命题越来越一致,尤其从第54章开始,这显然是有意安排,是《道德经》的宗旨之一。
道与德二大主题,道是究竟地,德是现实地。凡夫心不能感知道的存在性,但可以感知德的存在性。马祖道一说:“借心显色,借色显心。”老子是借德显道,借道显德,最后道德互显,道德不二,究竟地和现实地完美结合。
此章虽说三宝,但中心就是一宝:慈悲。其他二宝是从属于第一宝的,俭和谦下不争是护卫慈悲的,如同二大护法。慈悲在主神位,左右是俭和谦下。
个人心得:
心怀慈悲,处物俭朴,处事不争。
入世修行,出世得道。如同降临到人间的菩萨,看淡一切万物,因为万物终归寂灭,道法自然。所以所有事情都可以淡然处之,人,是很难在俗世中出离自我和他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欲望的满足,心怀慈悲,是发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而俭朴是原则,物欲横流,人心难测,越简单越容易坚守,一个通透的人,反而是最容易得道的人,而“不敢为天下先“的的表述更是特别强调了“不敢”,试问,为啥不是直接说“为天下后?”,后面一句给出了非常直接的答案,这在《道德经》中几乎是最直接的回答了,“舍后且先,死矣”,真的会死!会吗?我在想当年老子在此章发出如此肯定的感叹的时候,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情景?也许,他知道当《道德经》面世的为先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不得而知,这也许真的是泄露天机的忠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