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深度思维》第五章生态思维,比个体力量更强大的是生态。其核心原理是由于生态中的事物是广泛关联的,所以个体事物的发展趋势,状态变化和各种选择并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自主决定的,而是受到整个生态的影响。因此,你思考某个事物的时候,不应仅仅思考这个个体,还应考虑他所处的整个生态——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思维的衍生模型有淘金模型、森林模型、池塘模型。
“池塘模型”看似是自然生态系统,由此可延伸至商业生态系统,让我们更加开放地和别人合作,而生态系统在合作基础上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993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商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互相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市场中介、投资商、政府、消费者等等以价值满足与价值创造为中心,各司其职资源共享,共同维持系统的延续和发展。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都是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呼吸共命运。所以,这样系统中的企业考虑的不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系统的长久发展。我不觉得小米这样利用自己的品牌和网络,把大多数穿戴设备合作伙伴的利润降到零的做法是一种生态系统思维模式。
用商业生态系统思维看当下,互联网把最具创造力的大脑链接在一起,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基于流水线的同质化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模式,最终将让位于基于网络无边界的分工与协同、满足个性需求、追求高附加价值的共享模式。组织消失了,任何资源都得以共享,从共享中我们获得了“共赢”,“知识工作者”早已经被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价值创造的协同生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已经完全零距离了,产品服务及设计、制造都被链接在一起,顾客大量参与到原来由企业完成的工作中。价值创造也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与定制化,这样的“长尾模式”不是一个企业可以提供的,在“池塘模型”“工业4.0思维”推动下,无数的供应者、生产商、支持系统甚至设备都被聚合在一起,形成共生共赢的一种商业生态。
对于独立的一个企业,总是会被自己的组织边界所限制,在这样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要超越自己的组织边界,进入某个生态系统,从整个社会去整合资源以应对不同的变化。

你现在已经很难定义一家企业所属的行业,不同于过去那种多元商业模式,现在的企业往往能够围绕自己最核心竞争力,打破传统的行业界线,形成一种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应用形成顾客锁定,长期为顾客创造新价值。
今天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各种组织间的、高效的电子化连接,使不同企业的协同也可以成为一种高效率的组织模式。网络社会早就是一种生态型的社会了。
人类的理性已经走到了尽头,今天我们的逻辑已经不能用来管理“失控”的状态了。未来影响发展的不可控变量越来越多,这些变量互相影响而“突现”混沌,人类从观察自然界而获得的生态系统思维正是应对非线性、高复杂最好的模式。学习是应对变革唯一不变的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