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
这是一个比较偏颇的结论,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好路径。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他的畅销书《原则》中说道,我们不能通过听取别人的经验来获得原则,本质上,原则只能来自于自己的“痛苦+反思”。简单点说,就是我们的成长只能来自我们经历的痛苦。
这话听起来比较绝对,但是事实可能就是如此。细想:如果没有痛苦,那说明你做得是对的,既然是对的,那是你已经掌握的原则,就不存在新原则。如果有痛苦,说明你以前做得很可能是错的,因此制造了痛苦,所以需要反思,然后从痛苦中总结经验,学得新原则。
既然原则来自痛苦+反思,但是正常人是会想法避免痛苦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避开可能产生痛苦的事,但是避开了痛苦,也就意味着避开了成长。所以我们要想成长就要适当的“闯祸”,但是这里的闯祸要有度,必须是自己有能力接受的,短期内能够恢复的,可以选择多闯祸,闯小祸。
仅仅是能闯祸还不行,还得会反思,能把在闯祸中造成的痛苦,变成宝贵的经验,也就是做事的原则。
反思也许来自书中的一句话,也许来自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也许来自朋友的一句话,也许来自一句广告语,等等等等。但是背后一定要有一定的“阅历”作为基础铺垫,不然就像氢弹,要想发生核聚变,高压和高温至少要达到一个,不然就不可能发生。你站得又多高,就只能产生多高层次的反思。
在我看来想产生好的反思,首先要见优秀的人,其次是看好书,看好电影和电视剧再次之。大多数人获得认知最快的可控的渠道就是看好书。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阅读的原因。因为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优秀的人的层次都和自己相差不太多,因此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认知提升。
高层次的反思来自认知提升,但是反思还需要培养,没有反思习惯就谈不上高层次反思。有些人好像天生会反思,他们会在做完一件事,或者忙完一天后思考自己做事的逻辑以及做事方式的好坏。
但是大部分人做完事之后,不会有任何反思。那就需要刻意练习反思。比如,每天必须抽出5分钟思考今天做事的好坏和逻辑,很多人有每天写一篇文章的习惯,其实就是在促使自己反思。
综合上面的想法,我的观点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错误能够承担的起,家长就要对他们的错误有足够的容忍度。然后就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规划他们的阅读路线,引导他们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