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备课写教案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个事,备课时会翻遍手头所有资料,教案写得尽善尽美。上课时眼中只有自己的教学内容,从导入到板书到作业设计等等,每个环节未敢遗漏,把自己准备的全部兜售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考试后,教学成绩一般,并没有多出色,有很多疑惑和懊恼,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关注学生。
通过不断的学习、听课和反思,我开始把工作重心从备课转为上课,课堂上不再面面俱到地讲,而是着重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努力让学生亲师重道。在摸索中,走过了刚开始的两年。
调入新单位之后,学习实践主体课堂模式,刚开始拿捏不准,课堂沦为老师讲题,学生记答案,课文从美文到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新的困惑和烦恼又来了。怎样才能让课堂高效同时又能保持语文学科特色呢?我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和反思。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被听课,研课磨课,教研反思等活动,我在集体中不断成长进步。
近三年来,我找到了两条准则:
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重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听讲状态,老师精讲,学生精记精练,重在理解感悟,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讲透消化了。课下作业严落实,夯实基础与拔尖提高并重。
二,把握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认真对待,力求学有所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学中实践。重视学校集体教研和听评课活动,在听课与被听课中反思得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提高。
随着教学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感觉到教育和教学如大海一般深邃浩瀚,而自己掌握和见到的太浅太少。教有原则无定法,我们需要寻找并走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