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有意思,特此强答一番。
在提问中,题主表示,“很多知识看过之后还会忘,那看了有什么用?”
很显然,每个人对“有用”的定义不一样,甚至甲之砒霜有时却是彼之蜜糖。所以只能从自身出发,简单聊聊我为什么爱读书。
其实孩提时代的我并不喜欢读书,一直对爸爸给我订阅的《儿童文学》嗤之以鼻,要不是上面有一个我感兴趣的连载故事,估计早就退订了。到了初中叛逆期,开始在课堂上偷读言情小说。高中,从郭敬明换到余秋雨,从可爱淘换到严歌苓,阅读的欲望逐渐上涨。也开始简单的写一些东西,依稀记得高一语文老师在周记上对我的鼓励,大意是希望以后能在正式印刷版物上看到我的作品。严格算来,这可能是我最初的职业启蒙吧。现在多多少少做了一些跟内容沾边的工作,路长且艰,还是要感谢老师的鼓励。
路.jpg大学期间有了大把的业余时间,才真正把阅读发展为一日三餐般的日常。
我对“读书有什么用”的第一个回答便在这里。
1、且不论收获,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必需
很多人把读书看作一种艰难的充电,要付出努力,调用意志力
而对于爱读书的人,读书是日常,不读书反像少了些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种消遣,跟观影、参展、吃喝玩乐都无二致
与现在的流行病——“买买买”也十分相似,我们真的缺这些东西吗?这些东西买来有用吗?
或许很多时候都没用,购物者享受的是购物的乐趣,阅读者享受的是阅读的愉悦。
一句话来概括,“我喜欢啊,这跟谁说理去?”
2、读书帮我摆脱睡眠焦虑
身边好多朋友普遍有些睡觉焦虑,特别缺觉还睡的特晚
都知道这是个毛病,也曾无数次立过flag:“明天我一定早睡!”
可是夜深人不静,到了晚上依然拿着手机死撑到凌晨
之前看过一个理论,说“夜晚迟迟不睡多半是因为没有满足感,不甘心现在就睡。”
我对此深以为然,刷手机时太漫无目的,到处戳戳,实际毫无收获
手机上到处都有小红点,朋友在等你读消息,标题党在等你看文章,商家在怂恿你购物。
这时候你被完全的引导,花花世界还在啊,我怎么舍得睡?
可是花花世界那么热闹,却是空洞的,潜意识知道你什么都没得到。
读书则不然,书本安安静静的在那里,它愿意跟着你的步调走。
夜不读小说,我在晚上都会读一些工具书
十分容易得到心理满足,十点左右便有了倦意
第二天又早早起来,读上几页再去做饭,在仪式感中开启正式的一天
比浑浑噩噩要来的爽气很多,身体也因此更为健康
3、读书让我拥有更多活法
个人经历总是有限,世间活法千万种,没人能一一试遍
其实,单是了解到经历的多样性就十分难得,它为你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
看一本传记,就仿佛跟着这个人生老病死的活了一遍
1.gif读一本小说,就好似被作者丢进了另一个时空,换上了另一种身份
即便是看一本菜谱,也可以想象自己真的付出了这些时间去钻研,才写下了这份总结
所以我常常有种错觉:现实生活不过是我全部生活的一部分,我不仅活在这里。
这时候才有底气说,“我活在广阔无垠的大地,我的征程是星辰和大海”
4、面对同样的经历,读书让我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八月份的时候跟Team里搞设计的妹子一起出游,看博物馆的时候,一路听着她引申出来的历史典故,就觉得这回逛的真值,比之前的走马观花要好太多
面对同样的作品,有的人停留在视觉观赏,有的人可以调用出记忆中相关联的种种,让这个作品更为饱满,而阅读是最好的素材来源。
同理,当被问到“学习诗词有什么用”
网友是这样回答的,当我看到天水一色的景色,我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真好看。”
5、读书让我跳出思维的局限,意识到另一种可能
书者,不仅可以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提供观点
举个例子,人人都言早饭重要,《空腹力革命》却告诉你不吃早饭才是健康
且不谈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它能让你有一种意识:
“我一直习以为常的事情是正确的吗?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
读书多了,常常会在不同的书中遇到相悖的观点
久而久之,我的批判思维也敏捷了许多,也更容易跳出思维的局限
6、读书让我没那么作
这一点或许有点牵强附会了,看看就好
我见过很多很作的人,总想搞点大新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恋爱关系中
除了性格上的原因,我觉得大多数“作”都是起于三个原因。
- 太闲。
- 格局太小,小池塘里随便一翻腾就是满池水花。
- 依赖性太强,无法靠折腾自己获得满足,以不同形式依附于他人。
而读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至少不主动挑事儿,即便应战,姿态也相对好看一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读书还有一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好处,例如帮助你get新技能、吸引志趣相投的朋友等,读书益处之多,远不止于上述几条。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条原因——就是喜欢。
最后说一句,原文中的问题是,“如果看过会忘,读书有什么用?”这种预设观点的做法其实是很流氓的,因为很多人看过并不会忘,书中的内容都以不同的形式储存了下来,甚至有时候你都没有意识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