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通读五本书
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数字对每个人而言可能不一样,但每次接触一个新课题时,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读五本书,在此过程中允许自己一无所知。
此外,不要随便挑五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本书:你能找到的关于这个话题最流行、最畅销的书。
第一本书不是真正用来学习的,更多的是让你熟悉将要进入的世界,培养对专业术语的基本感觉。
第二本书:选择一本同样很受欢迎,但通常更专业、与主题相关性更强的书。
这本书要么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密切关系,要么就是直接相关。再次强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以及选择畅销书的原因——是为了唤起兴奋感。在动机层面,你需要在一开始就感到兴奋,因为这是正式学习的基础。
第三本书:选择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半技术性读物——这本书仍然颇具可读性,也很有趣,但可能略有难度。
这本书的思想建立在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的基础之上,但其语言更加精确,并且包含了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细节。
第四本书:这是你要读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本真正深奥的专业书,它不像前三本书那么有趣,但它会让你了解到该领域真正的专家正在思考的问题。
密切关注该领域目前的最新进展,了解该主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下大家正在研究的基本理念。同时,找出“疯狂”之处,也就是专家们认为的胡言乱语。你可能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你需要知道它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存在的原因。
第五本书:这本书并不总是最难读下来的(最难的通常是第四本),但通常是最难理解的。
因为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直接了解该主题的未来,包括其发展方向及发展节奏。这本书会让你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读完这五本书,你的大脑通常已经储备了足够的数据让你对一个领域有基本的认识。你已经熟悉了专业化的表述,视野中已经勾勒出了宏观大局。
第二步:把自己当成白痴
读完这五本书后,你的笔记本上应该已经记满了问题。把这些问题再看一遍,你会发现许多问题现在都有了答案。剩下的问题怎么办呢?你要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下一步:找专家来讨论。
第三步:探索空白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专家越来越聚焦于细分领域。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有着难以置信的渊博知识,但往往对其他细分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所以,当你完成第二步,并开始问一些巧妙的问题时,你就会开始注意到答案中的空白。
一开始,你可能很难感受到这些由空白带来的直觉,而且你真的没法强迫自己找到它。但是,因为你一直在追随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为发现这种联系播下种子。
比如,假设你对动物行为感兴趣。从动物行为来看,更高层面的一个类别是生态系统行为,那就去研究其中的空白吧。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充分地理解系统中的各个独立模块是如何工作的。
或者你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研究: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但生态系统只是生态网络的一个具体体现。如果我们在研究生态网络行为的基础上去研究动物行为,会得到什么结果?你可以去填补这个问题的空白。
由于研究领域划分得越来越细,专业知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孤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会被无人知晓答案的难题困住。伴随着这种挫败感,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第四步:不断提问
我之前做记者有一个标准信条:有三个消息来源印证即为事实。这意味着,如果三个人分别告诉你同样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相当肯定那件事确实发生过。
但是,当我打电话给第五位专家时,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我得到的答案与之前的所有答案都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要不断提问。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开始寻找答案之间的冲突,找到那些与你已经请教过的专家意见相左的专家。当你发现你自认为了解的一切实际上并非如此,那么你就把自己摆在了正确的位置上。
第五步:找到叙事结构
我们的大脑天生会把因果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生存机制。如果我们能基于“是什么”回溯“为什么”,就能学会预测未来。这就是大脑喜欢叙事的原因,因为叙事是一种更大规模的因果关系。
然而,无论多大规模的因果关系,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都是一样的。把因果联系起来,就是模式识别。为了奖励这种行为,我们会分泌少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带来的乐趣可以强化“是什么” 和“为什么”之间的关联,从本质上提升学习能力。
<<<陈辞令 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