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写到知识观念和结构的话题?这是继上一篇谈到明清小说的话题——谈明清小说(1),当思考都有哪些书还要读时,不由的自发的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前我本人这么多年读书后形成的知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优缺点是什么?接着我自己梳理了一下自我的知识结构与强弱点。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找了一本书《中国近代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演进》,粗略读完之后,先回答以下若干个书中的我认为重要且基本的问题。
1.文化,知识,学术的关系?
(1)文化是什么?
概念的理解,千人千面,文化我认为本质上是大环境的下大多数人认可的言行,它来源于我们接受到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叠加的总和,形成后的社会三观,无形的指导着我们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知识是什么?
知识在我看来是what,是对某个对象静态结构,与外界互动的动态行为规律的认识。说的专业点是在客观世界对某个对象实践后总结的有价值的规律的结果,当代的知识的类别主要分自然、社会、思维等三大类。
(3)学术是什么?
学术是know how,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知识系统化过程中,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或实施在有价值的事物上,为人类提供某种服务。
(4)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知识是对文化提纯,如编成体系的某一学科教科书;
学术是对知识的提纯,如期刊发表的某一领域的论文。
文化提防和限制知识、学术和思想变迁,思想学术的变迁会实现知识的社会革新,让文化控制力的消逝,会导致文化转型,例子如近代历史知识变迁导致文化变迁。
(4)学术与工业的人际关系区别?
关于学术话题的有趣的图片如下,从图片中我理解的是知识的探索是孤独、自由的,层次的(提纯),而工程是大型复杂变化的网络。
2.知识观念与知识结构的关系?
(1)什么是知识观念?
我的理解是它回答3个主要问题,首先回答的问题是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客观还是主观?再者知识是怎么生产、传播和获取?最后知识有什么用,怎么应用?
(2)知识结构是什么?
以中国的清朝知识体系《四库全书》为例子,分经史子集4大类,44个二级类目和66个三级类目,它表述和组织“天下”知识,主要内容有儒家,兵家,法等诸多内容。
(3)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什么关系
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有什么的知识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有着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会反作用于促进知识观念的进化,如你想学什么,就会在“知识池里”加什么,包括怎么分割知识块,你学的知识会进化你的观念,改进学习效率和知识输出等。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组成不同,可视化案例表示如下:
3.中国近代知识结构变化是什么
鸦片战争之前是《四库全书》,以儒家为核心,由东汉考据学、宋明义理学和西汉公羊学三大方面构成,根据社会的情况三者成分此消彼长,此外,还有经济和治理,军事、法律等领域知识。
中国近代社会思想解放脉络如下图,
近代中国知识结构变迁分为4个主要阶段,好比人的教育发展阶段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知识的发展从行为上来看是懵懂->模仿->吸收->独立成熟,从知识的二元结构角度来看,先是一元独立(西学占0)->二元独立(军事西学)->二元独立(部分政体)->无中学(全部西化)->二元融合(中西结合),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1840-1860
为什么会发生转变?主要是西方军事的打击,开始意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这一阶段知识输入靠传教士,学习呢,属于随病投医。国内认为军事为西学精髓,就将之选择性输入。
随后聚焦有所迁移,迁移到“经济之学”,慢慢重视天文(西国天学源流),算法(几何原本),地理(海国图志)等。
(2)第二阶段 洋务运动 1861-1894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意识到不光要在“器”、“具”,并且在政治制度尝试改革,对相关的部门制度进行改革。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学习自然学科转而学习西政。中国社会精英也意识到西学的本质是,实测基础上的“实事求是”。西学另一精髓是分科的前提是对总体的认识,然后再打磨某一细分领域的技艺。
文、法、理、工、医、农等学科在大学出现,中西学问在这个时期二元共存但独立,但中西有别。
(3)第三阶段 戊戌变法1895-1910
甲午战争后,彻底变革政体,开始重视西方社会科学,摒弃中学,提出中国无学。
(4)第四阶段 民国初期 1911-1919
这一阶段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本质是民主与科学,革命处在模仿与探索阶段,而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让精英教育转而教化国民,培养了更多的底层精英。
历史进程也是有规律的,从懵懵懂懂到成熟独立,道路是曲折的,开化是渐进的,方向是舵手把控的。
4.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
因此,下面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教育经历与知识结构。
(1)我的成长历程是什么?
从小学开始学习数学,语文,英语,初中到高中增加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并选择理科。大学学习机械,电子,软件,计算机,毕业后7年后硕士学习英语、管理、工程、伦理、经济、马哲、计算机、运营等领域知识。
(2)我的遗憾是什么?
我觉得遗憾的是自己在初中未接受到一些诸如“经世致用”的教学,如思维类(逻辑、批判、辩证训练)、经济,实践科学(计算机、工程)等,导致我有些机械性的读书。好的案例可以参考当代英国的教育安排规划,初中->总(重基础),高中->分(理),大学->细(技)的套路。
可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字:唠教育的形态。
(3)我有什么感恩?
回顾自己工作第七年涉猎了思维、经济,管理,领导等领域,第八年对工程开始有了“测试”,“系统”的开悟,也对历史的唯物辩证法的运用有些许要领体会。
可参考:为什么要读书
(4)我有什么期待?
如书中所说,感觉个人成长“缓慢渐进, 累积迟重”,却也庆幸读书增多后的这两年的的“开悟”,下一步的展望是什么?增大快乐读书的成分,并增强行动上的执行力。期望的是不仅能在自己所专心的专业领域持续做出更大的成就,也能帮助或影响到更多身边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