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台词,我把它作为这篇观影影评的名字。
昨天在电影院看了印度片《摔跤吧,爸爸》。影片在中国是5月5号上印的,到昨天,影片都快下线了,我才进影院看,而且是误打误撞到的。可想而之,有了家庭的女人,已经与这个世界新鲜的,时尚的,闲情逸致之类的文明完全脱节,活得是有多么地糙。
对于印度电影,我有明显的好感。喜欢那种简单、明了、直接的表达,不高深,却是清楚明白的真实生活,深入人心。情节上有浓重地渲染,不少泪点,却又点缀着不少处小幽默,让人观影时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情绪牵着走。还保持了印度电影的一惯的音乐风格,整篇融入舒缓优美的歌曲旋律,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摔跤吧,爸爸》影片看了不到十分钟,大概,每一个人都能猜到结局。这样直白露底的电影,在电影表现手法上真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是低级。可是很奇怪,每个人都知道的电影结局,却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这便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了。
导演用情节镜头,抓住了人心,这就是导演的成功之处。有的电影,靠的不是解迷的过程,而是靠点滴细节抓住人心,做到这点很难,可这电影偏就做到了。
开始的一些小镜头,充满了印度式的小幽默,市井小镇,局促而窘迫的生活,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的生儿子偏方,更让人忍俊不禁。镜头的画面也很生活化,石板路,水泥墙,走道的旮旯里堆满了生活废弃的杂物品,杂乱邋遢的墙壁,低矮的电线杆,一下子把我带了我的童年,太像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了。
镜头会说话,把我的记忆一下子拉到我的眼前,太有代入感了,好亲切。

这个电影的泪点很多,我几乎是含着眼泪看完的整个电影。
大概很多人get到的第一个泪点是在吉塔和巴比塔承受不了父亲的魔鬼训练,偷了一天懒,跑去参加小新娘婚礼的那个环节。
偷欢。摆脱了平时高强度训练的压抑,几个孩子玩得正欢,却被父亲无情地中断,并恼怒。这时候的父亲,在孩子的眼里,是个大魔头。
两个孩子跟小新娘报怨,却没想到小新娘说出了让她们意想不到的话,大意是,我倒羡慕你们有这样的一个爸爸,至少,他是为你们的未来着想,宁愿与全世界为敌。(而不是象她一样,十几岁就嫁人,人生就只能围着灶台转。印度女性没有什么地位,一生基本就是在家里围着锅台转,当时爸爸为了训练她们,被全镇的人取笑)。
这句充满生活经历的顿悟,从一个同龄的小姑娘嘴里说出,虽不太合理,但还是感动到很多人。当然,电影里的两个小姑娘也开悟了,于是不再对抗,开始好好训练了。
其实,这并不我的第一个泪点。在这之前,我早已有两处泪点了。父亲的魔鬼训练,女孩子被无情地剪去了长发,变得和男孩子一样;欢快对父亲无尽控诉的歌词里,有一句是报怨父亲的心坚如磐石。我突然就被震到了。
中国比较成功的家长,在应该坚持的事情上,对孩子,哪一个不是心坚如磐石!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瞬间有被理解的共鸣,泪奔。
我注意到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吉塔拿了全国冠军,上了体校,与父亲在认知上了有明显的分歧,双方对抗,谁也无法说服谁。吉塔离家返校的时候,平时那么强大的父亲,这一刻,只独自一人在阳台上,默默地目送女儿离开。
天下所有的父母啊!孩子弱的时候,你是路基,你是拐杖,你是云梯;孩子强大了,你就甘愿退出镜头,成为衬托,成为背景,甘心守候。甘愿拆下自己的翅膀,送给孩子飞翔。
这个镜头,让我又为天下的父母亲流泪。
当然,整个电影是泪中有笑,笑中有泪看完的,这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很轻松,很感动,处处带泪,却不压抑,非常舒服。

再来看看电影的表现手法。电影开篇因为情节琐碎,以侄子旁观者的口吻来串联起来故事情节。当故事的情节真正切进主题以后,侄子便轻易地退到副线上去了,负责整个电影的轻松、搞笑、小幽默部分。
故事情节也是按照小说的基本套路“启承转合”来推进的。从开始爸爸有了明确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到小有成绩,拿到了全国冠军,情节就开始转了,吉塔开始与爸爸认识上有分歧,经历一次次挫折失败之后,才肯跟父亲认错,拿着电话,无语泪先流。又回到目标上来,直到最后的理想结局。
再说说这电影的立意。从开始的为目标而不懈努力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励志电影。可是,当后面,父亲鼓励吉塔拿世界冠军,要为整个国家小女孩子的未来而奋斗的时候,电影突然就上升了一个高度。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红楼梦》,他们都是为了解放思想,承认女性地位,为女权呼喊,为女权争取平等的一部伟大作品,在立意上,这部电影也做到了。
一个中规中举表现情节的电影,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我们却看得没有半点疲倦,真心不错。
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适合带着亲子一起观看,定会有所感,有所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