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龄(周岁、虚岁)的计算方式,取决于人们当下的处境与目的。
首先聊下周岁和虚岁怎么计算?
周岁计算的是一个人的实足年龄。算法为: 出生为0岁,之后每到一个公历生日加1岁。
虚岁计算的是农历的总年度。算法为: 出生即为1岁,之后每一年的正月初一加1岁。
明明只有1岁的差距,却可以显示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渴求。
公司里,如果一个能力强薪资高的人总是强调自己的周岁,可能是想对外界展示自己有多厉害,享受被人崇拜的感觉;如果一个能力平平薪资万年不涨的人总是强调自己的虚岁,可能是想传达自己资历老辈分高,想得到一些后辈的尊敬。
这时候,周岁与虚岁的不同计算方式,共同托举了同一个地方:存在感。
聚会上,如果一个年纪大还没结婚的单身人士不想被催婚,就会强调自己的周岁,如果一个已婚人士想劝别人结婚就会强调对方的虚岁。
这时候,周岁与虚岁的不同计算方式,共同指向了同一个地方:需求感。
教育中,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不够聪明,想要放弃培养,就会强调他的虚岁,表示你已经长大了,凡事靠自己;如果孩子认为自己还有希望,不想被父母抛弃,就会强调自己的周岁,表示自己还年轻还有潜力。
这时候,周岁与虚岁的不同计算方式,共同表明了同一个地方:价值感。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单一层面的分析。人是复杂的,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场景下,所做出来的行为也会截然不同。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借助下意识行为,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洞察他人表象下面的真实诉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天,我们骑自行车逆行影响路人被一老大爷批评了,随后与之发生口角,心里不痛快。回家后,向好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想得到朋友的安慰,但是自己却说个不停,完全不给朋友说话的机会。
这一行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害怕被指责的心理,我们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对,只要朋友张口,就会批评自己。
反过来,如果我们自己说个不停的原因,是因为朋友一直不接话,为了防止场面尴尬才会说下去。
那么,朋友沉默的原因,可能不是温柔的倾听,而是不想安慰你。
当人面对一项明显错误、不合理的事情时,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反驳,但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会下意识地闭嘴,这种沉默间接反应了自己的真实态度。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单一层面的分析。生活中,大家可以对照自身进行判断。
最后,再回到我们关于年龄的问题上。
如果某天你回到老家,遇到邻居大爷,大爷亲切地问候你,“才毕业几年就开上宝马了啊,真不简单。对了,我听你妈说你现在还单着呢,你都快三十了,可不能再拖下去了呀。”
听到这里,你一定不要觉得奇怪,只需要下车给大爷发一根华子,瞬间你就会又年轻几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