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似于文中的“逗”,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一些二胎家庭中,老大常常成为被“逗”的那个人。
即使不是二胎家庭,孩子在还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前,也常常成为被“逗”的对象。例如爸爸妈妈短暂地离开家里,就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孩子拿了好玩好吃的,就一定要求分享。逢年过节一定要求表演节目。这些行为导致了孩子的恐慌和无措,而这些无助和恐慌就成为了大人眼里的好玩。
记得在我女儿只有一周岁多的时候,我和老公去普吉岛补了个蜜月游,期间是我的表妹在家帮忙一起照顾我女儿。因为我女儿特别喜欢她,晚上也愿意跟着她睡。而我的表妹也喜欢陪她玩,会很细致地照顾她。出行前,我有空就给孩子做心里建设,“爸爸妈妈出去旅游一个星期,我们会回来的,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我们还是很爱你的,等时间到了就回来,还会给你带小礼物。”
可能是心里建设到位,也可能是她最爱的小妈妈在(就是我的表妹),分开的过程很自然,但是我依然害怕周围的邻居会跟她开玩笑,爸爸妈妈走了,不要你了。所以一直跟表妹说,要及时拦住这样的玩笑。(当时生活在农村,周围的邻居都很热情友好,可也很传统,喜欢跟孩子开一些他们觉得无伤大雅的玩笑。)
一个星期一晃过去,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表妹说,她没哭没闹,也没人跟她开这样的玩笑,只是有一次,一个人开玩笑说我回来了,小家伙晃荡着两条小短腿跑到大门口却什么也没发现,很失落地回去,虽然没哭,但是我听得特别心酸。
真希望所有大人都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也不会再有人去跟孩子开这样的玩笑。我们大人觉得无伤大雅,可能在孩子听来就是晴天霹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