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晚一些。
跟老家的父母说拍一些下雪的照片给我,他们说还没下雪,今年的雪下得特别晚。
只有生硬的冷风,不见诗意的雪花,并不像纯粹的冬天。迟到的雪终究会来,没想到伴随着第一场雪到来的,还有疫情。
13号那天,母亲给我发了一段视频,寒冬的夜晚飘着大雪,几个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一间招待所门前忙着什么,引起周围人远远的围观,拍摄视频的人说有一位黑龙江的感染者曾住过这里,这间招待所和旁边药店的顾客和老板已被带走隔离。
我有种不祥的预感,这个招待所我很熟悉,它就在我父母所在楼的楼下,他们有被感染和隔离的危险。
母亲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上午准备了足够多的食物,下午老家那栋楼就被封锁了。
开始了不见尽头的隔离。
也许那个来自黑龙江的讲师不知道被咒骂了多少回,也许市民们对社区的轻敌颇有怨言,事实已经发生,抱怨早已没有用,人们只能勇敢地直面当下的处境,毕竟疫情没有结束之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那些懵懂无知的老人,那些无辜的老人的家属,那些受此牵连不得不被圈在家里的市民,甚至那个带来病毒的黑龙江人,都被这反扑而来的疫情,放大了悲剧和隐私。
据报道,那位黑龙江讲师没有固定职业,他所从事的亚麻籽油的推销工作,没有任何底薪,全部要靠赚取提成,在他到过的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卖出一瓶产品。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背上了一口天大的锅,人们在咒骂他,指责他,我想知道,他的心里有没有为自己疫情反扑之下的侥幸心理而感到后悔?这对他和那些参加培训的老人来说都是极深的教训,对无辜受牵连的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提醒,对各地政府防疫部门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警示,疫情反扑之后,万万不能有侥幸心理;疫情没有结束之前,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疫情的蔓延,通化不可避免的封城封户了。虽远隔千里,但听见朋友圈里“通化加油”的呐喊声,看着防疫工作者重装上阵的身影,我感动着,我牵挂着。每一天我都关注着家乡的消息,都跟父母了解家里的情况。每一个热爱着家乡的人必定相信,政府的决策加上老百姓的决心,通化没有理由过不去这道坎。
如果不是“封城”和“断粮断药”,这座坐落在吉林东南部的小城不会被大多数人了解。整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只有40万,甚至不如北京一个区人口数的零头多。她安静、美丽、娇小,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她是那么微不足道,在我的印象中,她始终温厚地躺在那白山黑水的怀抱里,与世无争。“封城封户”的消息登上了媒体平台,小城逐渐引发全国的关注,“断粮断药”的民情硬是被锁在家里的老百姓顶上了热搜,引来了《人民日报》的质问、主流媒体的报道。央视《新闻1+1》主持人直接与市长连线,更是让这件事上升了一个高度。我的家乡以这种方式闯进了大众的视野,我不知道该感到高兴还是难过。
执笔至此,我的家乡大部分小区收到了蔬菜,小部分小区却收到的是泡面,而我的父母就在这小部分人当中。这让我想起前一天晚上白岩松和通化市长连线时市长信誓旦旦说的话——物资足够。如果物资足够,现在又是什么状况?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明情况?我的心里有火气,但我还是劝母亲要往好处想,政府一定会给民众一个交待。
希望政府能够最大限度的容忍老百姓的抱怨,聆听老百姓的呼声,及时地解决民生痛点,转变防疫工作的思路,毕竟每一个被圈在家里的百姓,早已被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封户折磨地心烦意乱,更何况缺粮缺药而导致的情绪失衡和恐慌。中国百姓是识大体的百姓,是顾全大局的百姓,否则中国的抗疫不会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政府的号令我们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对这个小城里的领导者们,也请再给他们包容和信任。别让百姓寒了心,别让政府失了信。
在大风浪面前,她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我们责备她,也要鼓励她。
这个夜晚,我听到那座北方小城的叹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