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五脏之气法象四时的理论,再结合五行之法则,即可归纳出“五邪所见”为:“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首先解释这段中的关键词。其中的“五邪所见”,马莳云:“此言五脏之邪有所见之脉也。”而“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张隐庵对此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五脏阴阳之正气也。反得所胜(疑为所不胜之误,引者)之脉者,邪贼盛而见于脉也。”马莳:“春得秋脉,金克木也;夏得冬脉,水克火也;长夏得春脉,水克土也;秋得夏脉,火克金也:冬得长夏脉,土克水也。”“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新校正》云:“阴出之阳病善怒,已见前条,此再言之,文义不伦,必古文错简也。”张景岳:“《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凡此五邪,皆以真脏脉脉见而胃气绝,故曰阴出之阳。阴盛阳衰,土败木贼,故病当善怒,不可治也。”张隐庵对此曰:“夫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外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邪出于脉,则血有余。经曰:血有余则怒。此正气为邪气所胜,故为不治。”
所以这段经文翻译过来,即所谓的“五邪所见”就是五脏受邪所见的脉象:即春天出现秋天的毛脉,夏天出现冬天的石脉,长夏出现春天的弦脉,秋天出现夏天的钩脉,冬天出现长夏的软脉。这就是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是不治的死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