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时候,因为老妈要上班,所以家里的饭都是老爸在做。一天晚上老妈和老爸聊起第二天做什么饭,老妈提议说不如蒸包子吧,老爸说,行,做包子有什么难的,调点菜,和个面,放锅里一蒸就可以了,正好家里还有韭菜。
结果第二天老爸早晨起来,给我和奶奶说,今天你们俩来蒸包子吧,这个活我感觉做不来。所以这个任务就分配到了我和奶奶头上。
晚上老妈下班回来的时候,我当然要告老爸的状,明明答应好的事情却推给我们。老妈说,哎呀,其实就是因为他不会,所以他说蒸包子很简单。我们村里之前有个人,不会骑自行车,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自行车有什么好骑的,坐上一蹬就走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的话,比如做饭有什么难的,菜一切,调料一放,火一开就熟了。
那么,会做和不会做,专业和业余,贵的和便宜的区别在哪里呢?在细节。
丁锐老师之前聊过一个关于艺术的话题,里面提到被美颜的画为什么不高级,为什么人们不容易被美颜过的照片感动,是因为缺乏细节。就像是人吃东西,也会追求一个复杂。如果只是白糖,只有甜味,我们不愿意吃。我们希望有水果味,有点回甘,有点苦涩。(摘自花田阿花 2017-12-21 微博)
之前在赵周老师的课上,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常常把贵的东西卖得便宜了,比如有人分享GTD的流程,不就是收集理清组织执行回顾这五步吗?有什么难的,还卖那么贵。
所以细节这个东西,本身就很重要。专业的人不是找到两个事的相同点,而是能够区分两件事的不同。
最近一段时间受到疫情的影响,需要给学生在线上课。
在选择授课方式的时候,经过了一番对比。例如在直播平台用PPT讲解,或者直接QQ一对一纸笔来写。测试后,发现还是纸笔来写效果最好。一来是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可以互动反馈,二来,纸笔可以添加的内容很多,包括思考的过程,以及出现错误的过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听了几个小时的视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是因为老师在沿着正确的道路走,没有了错误。但错误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应于从经验中反思。之前很多时候,发现小学生喜欢用改正液,这样看起来卷面整齐一点,但这种整齐掩盖了错误,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说到这里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之前看到有的学生整整齐齐抄了满满的几大页的数学公式,但其实用处不大,或者说,这些本来就是基础,需要掌握在脑子里的。
我大概能理解这个学生,是上了一节课,总要写点东西,整整齐齐的公式,最起码表面上能有一种获得感,总觉得自己学到知识了,至于有没有用,怎么用,这些问题也不关心。无论怎样,总要做一些动作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内心。
深入分析,发现还是因为做的题目不够多,理解不了重点在哪里,所以这个学生才会胡子眉毛一通乱抓。如果经验够深,那么就能明确地看出来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而不会看着这也想学,那也想学。
假期一个教育机构的朋友,说她听了3个小时的视频,发现只有1个有用的点,这还算好的,很多时候,一个点都发现不了。所以她的学生,在拿到视频后,都会提前问一下她,值不值得看,因为学生的时间宝贵。
朋友还说,看的视频里面有一道题,老师列了一个明明很复杂的式子,然后直接给出了答案,并说这个算起来很简单,老师在这里就不算了。其实了解数学的人就知道,学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算不好。而这个时候说一句很简单,学习好的会觉得老师说很简单,是不是我太笨了。学习不好的学生会在想这么简单的我都算不出来,再难一点的怎么办。
所以,如果遇到了能够针对性帮助查缺补漏的老师,一定要珍惜。
如果遇到了不仅能查缺补漏,还能由点及面进行拓宽的老师,更要珍惜。
假期李参老师的weekly中提到,需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竞争力本身就来自于专业性,来源于细节和层次的丰富,来源于超越性。
上面,我们说到带有细节的专业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专业呢?
持续地做,持续地总结,反思和迭代。没用一个人是从一开始就专业的。
前段时间家里的门帘快掉了,需要把螺丝拧上加固一下,螺丝是卡在了竖直吊着的帘子上。这件事又被老妈分配给老爸,我在一旁也见证了老爸从一开始拧一个需要5分钟到最后的几十秒的过程。这期间,老爸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怎样更省力,怎样搭配工具更合适。
和菜头在微博上写过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里面有一个观点,印象深刻。那就是从来没有什么写作入门书,这些书都是写作进阶书。如果你想要不断精进自己的写作技能,从一开始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拿出纸笔来写。
如果一直不去做,就没有细节上的超越。
End
2020年3月6日
更多文章,欢迎访问我的博客:ajing.site;
简书:阿静的小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