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里,还有多少人曾经历生死一线?他们又会如何看待人生的终极?
记得那一年我在抢险救灾时遇上了激流,那是我第一次死里逃生。之后每想起死神一瞥,总禁不住打个寒颤。没想到在后来的岁月中,竟然又打过几次照面,便逐渐不再恐徨,然后直面。
一、最后的等待
“有一年,我看见一个老太太已经老得实在是不能再老了,脸基本跟老树皮一样。她已经病得根本就不行了,仍然执意要等着活佛回来。她坚持着熬呀,熬呀,硬是把活佛从北京等回来了。活佛回来了之后立即赶到她家,在她家搭了一个佛台为她加持、祝福。老太太已经病到了那种状况,居然能挣扎着起来,走到活佛的祭台前面,而且跪倒在活佛的脚下,听他念了一个多小时的经和做法术。她把活佛给她的照片仔细地端详呀,看呀,最后,把照片轻轻地顶在自己的头上。一切都做完了,老太太才被扶到自己的座位上,安祥、幸福地躺下。”——温普林《巴迦活佛》
作家温普林在探访川西阿须草原时,记下了这个情景。后来他听说,这个老太太从那天起,就再也不吃东西了,只是喝一点水。她特别的安祥,家里人也不打扰她。十天以后,老太太去世了。
温普林先生感叹:“人要是能这样死去,简直太幸福!她的生命真是特别的完美,没有城里人的那些折磨,快死了心脏还被电棍击得“哺”一下又坐起来。老太太没有受到这些折磨,非常平静地死去了。”
现代社会不仅仅带给人们丰衣足食,更将海量的知识灌输入大众的头脑。对于必然来临的终极,似乎现代人当然能理性地直面?然而每当生死之际,我们的心志总会被来自心底的巨大恐惧所吞没。那么,这位远离现代社会,毕生以茫茫草原为家的老太太,为何能在生死之际如此平静,从容面对,她经历了什么?
二、“意识”并不是精神的终极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e79774a0f2148663.jpg)
意识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意识”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人们以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创造了五光十色的人类社会,建立了灿烂辉煌的四大文明,发展出气象万千的现代社会。然而,人类意识的发展,仅此一个方向吗?
生活在古印度时代的一些哲人们,并不以意识来推动社会事物(外部——空间)的发展,而是继续探索意识的“本体”(内部——时间)。他们认为,“意识”只是人的第六识,除此还有第七识,第八识。阿须草原上那位老太太离开的过程,大概便是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的过程。当人们进入第七、第八识时,他便超越了“空间”,走入“时光的世界”。
从点,到世界
如果把一个人的“意识”,看作时空中一个“点”,那么当他走入第七识时,这个点便扩张开来,变成一个包裹着周围空间的巨大“水晶球”;而当他继续前进,走入第八识,便走入了一片广袤的天地,一片无垠的湖泊。当时光旅者走入这三个不同的境界时,便能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
三、第六、七、八识的状态与视角
1、第六识——点
处于六识中的人们,就像在时光中前进的一个个光点,犹如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桑塔纳。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aa9c50192a958ce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af9011c432591a87.jpg)
你在不停地前进,周围的车辆也沿着同一方向前进。在你的感知中,周围的车子都在沿着同一方向前进,无论是火车还是面包车。至于更远的地方是什么情况?你感知不到,因为你只是一个“点”,你只能感知到相邻的事物。
2、第七识——水晶球般的空间
第七识,是意识突破后的第一个状态,它的范围要比“点状”的第六识广阔太多。如果说第六识是一辆桑塔纳,那么第七识就是方圆几十米至几公里内的“空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2ff9df0e5c9085e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a1ae4a4ee5fa79a3.jpg)
你的感知是这个水晶球的边界,感知和意识构建了这个晶莹剔透的空间。你的意识也不再被困在一个“点”内,空间中任意一个点都是你的视角,你的意识。而原来承载在一个点上的社会符号——名利、房车、子女、一切一切的记忆,逐渐被稀释,模糊,最后变得透明,虚无——“空无边处”。
然而,一个人的意识陡然进入陌生的“空无边处”,是很孤独而彷徨的。因此需要一个领路人,一位陪伴者。因此那位阿须草原上的老太太,苦苦等待着从北京进修的巴迦活佛回来。在得到温暖的陪伴和鼓励后,她终于放下了过往,毅然前行。
3、第八识,时光之湖
如果说第六识是一辆在时光中快速前进的桑塔纳。第七识是一个包裹着一段公路和许多汽车的“透明空间”;那么第八识,就是承载一切的广袤世界。它的身体从大爆炸的奇点开始,一直延伸到正不断扩张的宇宙边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28910ecded23fd1e.jpg)
时光中的世界,像一片被春潮注满的湖水,湖面一合一合,不断向外蔓延、扩张。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6a9b4745fea6d682.jpg)
4、由动至静,合一
当我们是一个不断前进在时光中的光点时,我们认为时间是不断前进的,因为认知中的一切都在随着时光前进——风在流动,云雾在聚集,大粒的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外墙上,粉身碎骨;日出月落,光影变幻,外墙的涂料由新变旧,斑驳,起壳,脱落;躺着摇篮里的婴儿看了一眼窗外,然后哇哇大哭,他爬在地上,扶着墙,慢慢站立了起来......六识之内,一切都在时光中运动,“我”也是;
当我们走入一个坚定屹立在时光中的水晶球时,便出现了两种状态:不断前进的一辆辆汽车,和一条静止的路面。此刻的“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第七识,动静分离。
最后,我们继续向前走去,走入一片不断向往扩展的时光之湖。湖即是我,我即是湖。我的本体是静止的,而我的边界在不断前进——第八识,动静合一。
四、第七识,四种状态
1、空无边处
这是意识之后的第一个状态。人们不可避免地以“社会认知”来辩识此刻的状态,例如“空”……。当人们感觉这个地方很“空”时,说明他的意识还在记忆和感知之间来回流动。
2、识无边处
“识”是意识的本体,当只有“识”而没有“知”,一切的记忆已经脱离。
3、无所有处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法以人类社会的语言来描述此刻的世界。
4、超脱(非想非非想)
你知道这是一个新的状态,依然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虽然典籍里用了三个“非”。但依然会引人在文字的世界中打转,不若“超脱”。)
五、第八识,归去,来兮
归去
秋季之后就是冬季。
随着风啸寒野,雪锁山林,平常吭哧吭哧四处跑窜的熊瞎子已经钻进一个垫满干树叶的树洞里,舒舒服服的躺了下来。种地的人们将粮食入库,大捆的白菜、萝卜、大葱、腊肉和酒,塞满了地窖。或粗或细的树枝被截成六十公分长,堆满了大半个后院。厨房的灶眼里火焰吞吐,热气迅速穿行在墙壁的砖砌烟道里,整个房间暖烘烘的。一缕余烟从砖砌的烟囱里袅袅散出,轻盈地飞向冷寂的天空。动物开始冬眠,人们开始猫冬,树木收敛了枝叶,天地间一片沉静。
来兮
人们一般会把寂寥的冬季作为四季的最末,把春季排第一。然而,难道冬季不能作第一个季节吗?难道种子在土地里裂开,在泥土里穿行,不能算是一种“活动”吗?难道在子宫内的胎儿,不能算是一个生命吗?
时光之湖一张一合,鳞光波动,似乎清澈的湖水正在沉淀着一些什么。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似乎又有一些东西在积聚,在孕育……
风起,云涌,
轰隆隆,雷鼓行天,雨临大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96295/0d26aa708257d6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