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姒之遥,如果你喜欢我的《平凡写作课堂》,一定要记得关注文集哦~
跨越三个障碍
首先我想先聊一聊为什么今天要讲这个课题。
以第一人称写作,首先是为了消除视角混乱。以第一人称写作只有一个信息入口,这将成为情节发展的一大枷锁。有的人写着写着就会忍不住透露超出视角人物所知范围的信息,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失败了。简单点说,我希望大家务必亲身体验这种写法的难处,检验自己在受限的视角中能为你的读者提供多少信息,能把故事框架构建到何种程度。
最后,还要看自己能把视角人物---作为讲述者的“我”---的个性向读者传达多少。
由于不是用第三人称,所以不能用“他(她)以前如何如何”之类的方式直接描述主人公。那该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呢?
譬如,有某个女性角色对“我”这一讲述者说出“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这样的话,读者就会觉得这个“我”很有女人缘。同样,如果有其他男性角色对“我”说:“我知道你是个坏人,但没想到竟恶劣到如此地步。”就会给读者留下“这个“我”是个大坏蛋”的印象。也就是说,通过对话可以突出角色的性格。
想以第一人称写作,必须扫清上面提到的这三个障碍。但这说来简单,其实很难。
很多人一尝试,就会觉得很不顺手,结果往往不顾第一人称的限制,造成视角混乱,写出“某某气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句子,其实应该写成“某某看起来气得面红耳赤”才对。
然而,通过“以第一人称第一视角写作”,能检验自己的写作水平,进而稳步迈入下一级别的课堂。
作为第一人称写作,例如:我的神色阴沉下来、我又变得双颊绯红。神色阴沉应该是在别人看来的印象,双颊绯红也不是自己所能知道的,应该改成双颊滚烫。我们大家在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时候,写嗨皮了,灵感爆发了就总会无意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请对自己的措辞保持更高的敏感度。
第一人称只有一个信息入口
第一人称写作只有一个视角,即信息只有一个入口,所以会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一大枷锁。
例如:我不悦地皱起眉头给xx看、我嘴角上扬笑给xx看等描写,很少会有人特意把表情“做给人看”,所以应当改成“我皱起眉头”或“不悦地说”。就算主人公故意装作不高兴,也该用“佯装不悦地说”等其他表达方式。
有的小伙伴就会对我说,平时我都是用第三人称写作,所以就算想变成第一人称,有时还是改不过来。
那么我们这个课题的目的就在于此。第一人称只有一个视角,即信息只有一个入口,所以会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一大枷锁。大家可以检查自己以往的作品,有没有用过第一人称的写法,看看是否存在不符合第一人称的描写。千万不要出现不少“做给人看”的句子,这不光是人称的问题,更有可能是作者本身养成的习惯。
描写须符合主人公的年龄
我看过一个作品,开篇首句“我上幼儿园以后,许多事都可以做了”之后的叙述---能喝一点点咖啡,就寝时间也从八点变成八点半---都很有意思,但那个作品后面的“把幸福的一家三口映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就有点离谱了。
刚上幼儿园的小孩怎么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作品里面还有一段话“电话对面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嘶哑声音”,不觉得很奇怪吗?
无论对方是青年小伙子还是中年大叔,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绝对分辨不出对方是不是“年轻男子”。既然使用第一人称,就必须完全从小孩的视角出发。所以请务必养成更冷静地重读作品的习惯。
但是这个作品写得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是,作者把可憎的人物刻画得很出色。可憎的人物其实很难写好,所以这种描写是这个作品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作者的宝藏。
全是好人的小说太弱
我觉得用第一人称写历史故事相当有难度,不得不说能写历史故事的笔力都相当不错,而且有能力查找资料。
但一定要注意全是好人、没有坏人的小说,读完固然心情轻松,但故事恐怕会显得温吞。请大家务必记住,登场人物全是好人的小说太弱。这个弱点很难克服,可能经常是写着写着才发现‘又写成全是好人了’。虽然并不是非得出现非常可憎的人物,但即便是心怀善意的人,也会彼此产生误会,也会心生恨意和悲伤,甚至动手互殴,如此才能造成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
不要过度依赖通过对话进行说明
我们要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实现故事化、情节化。以第一人称写作时,借助对话进行说明确实很重要,但如果过度依赖于此,就会写成流水账。
曾有一个作者他说,他写了一篇作品把自己二十多年的苦恼写了出来,但他不知道这样写到底好不好。本来他是想写更长些,好不容易才缩减到规定的三十页,但结果却让他显得很没意思,这是他对那一篇作品的遗憾。
所以那个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他的那个题材不该缩减成三十页的短篇小说。当然,那篇作品是表达了他想成为作家的渴望,但普通读者可不会在乎你想不想成为作家。
主人公的年龄与叙事部分的关系
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想趁自己还记得高中生的感觉时写的,所以就以高中生作为主人公。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同时说出‘执拗和强迫’‘戏谑和嘲弄’这种存在意思反复的措辞。但希望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想想这样的表达是否合适。所以要时刻怀疑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篇文章里作者写了一句“观念极为正直,令人联想到江户时代手艺人制作的端茶机械木偶”这句,身为高中生,不该使用如此陈旧的比喻。所以那部作品文笔会显得不太成熟。
即使以年轻人为主人公,也没必要让所有措辞乃至叙事部分都显得幼稚,要使用成熟的措辞。
专业术语的有效用法
不要太过于依赖用专业术语了,因为普通读者会搞不懂你在说什么。这些内容应该起到让读者了解主人公及其所在领域的作用,是资料和背景,所以应该要精炼些,以便突出要点。如果无论如何都需要使用专业术语,就必须写得更简明易懂,不然读者是理解不了的。要记住,不要以为使用专业术语能让文字显得更有价值,搞不好会弄巧成拙,引起读者的反感。
除了‘输出’,还要‘吸收’
这是今天课题的最后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写作是‘输出’行为。如果持续输出,自己很快就会变得‘中空’,所以请务必记得‘吸收’。无论是小说、漫画、电影、戏剧、音乐,请不要忘记持续刺激自己。
听见优美的音乐,要思考“这首歌曲能写成什么样的小说”;看到出色的电影,要琢磨“如果由自己当导演,该怎样安排素材”。我们也经常会去看别人写的文章作品,在接触别人的作品时,还请养成习惯,时刻研究“这份感动应该如何运用到小说里”。
还有,身边要常备用来记录想法的备忘录,想到好的创意一定要随时记下来,哪怕是睡觉时做的梦也可以记录。梦境就算在睡醒的一瞬间还能记得很清楚,过个半天也会忘得差不多,所以要养成习惯,在枕边常备备忘录,厕所也要放一本,一有想法就立刻记下来。
记下的东西不一定立刻使用,逐渐积累,留待日后回顾翻看,或许就能很好地把某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想必大家都爱读书,乘车时也会捧本书看,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偶尔抬头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试着展开各种想象,比如猜测对方的职业、家庭环境、兴趣爱好、钱包里装着什么东西、是不是有钱人、是不是‘大变态’、秃顶大叔是不是异装癖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揣摩对方身上最‘表里不一’的要素是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别人,这种观察会成为人物描写的重要依据。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作家是没有休息时间的。即便在睡觉时也会思考刚起笔的小说如何展开后续情节,这就是大家都向往成为的职业小说家。
《平凡写作课堂》会一直输出写作干货,还未关注文集的记得关注哦~喜欢的话记得点个赞再走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