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这本在书籍出版后五十年才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勇者者探寻生命意义的一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直以来,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一本语言澄澈,节制却让你感到生动内在的书籍;我也从来没有看过一位小说主人公在如此平凡而失意的人生中仍追求理想,爱与信念。斯通纳的一生似乎就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一生,但是,他却又有那么一点不同。
身为农民子弟的他,淳朴善良宽厚,原本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掌握农学知识,更好的帮家里的农田干活。却在他的启蒙导师——斯隆老师的文学课上找到了毕竟挚爱的兴趣—文学,他的人文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感受到文字与语言的魅力。从此踏上了探究语言,文学和教学关系的人生之旅。
对于战争的厌恶让他放弃参战,成为别人眼里苟活着的人,这却一点没有影响他从斯隆老师那里学到的:战争会屠戮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学者不应当去毁灭他们拿生命构建的东西。
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美好憧憬让他怀着炙热的心情与妻子伊迪斯走进了婚姻,但是却不意外地发现妻子并不爱他,他们的无声的对峙和漫长的等待历经岁月。
他也得到过真正的爱情,与大学助教凯瑟琳浓烈而哀伤的纠缠让他倾尽了内心所有美好的向往,却毁灭于世俗的偏见。因为人生中,除了爱情带给你的那点灿烂星光,似乎还有责任,义务,和所有你应当承担的那些东西。
对于大学这所世俗的避难所,他有着自己的信仰。他拒不接受不合格的博士生成为大学的老师,即使他因此受到各种排挤与不公正的对待,这是他一生中近乎绝望的时刻,却始终竭力与这种由脆弱缺陷构成的邪恶抗衡。他默默地昂着头,维护着他的初衷——维护大学的纯洁性。他的这种坚持在被人眼里俨然是一种唐吉坷德式的荒诞与可笑,但却是他的天性。他的抗争虽然一直没有成功,但是他却终其一生不曾低头,或许,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着两个问题:
充满无力感的孤独人生是否值得经历
唯有孤独伴随他,恒常如新。正如西西弗的命运,他受到诸神的惩罚,一次次将滚下山崖的巨石推向山顶,明知自己的命运是永恒的反复,他却仍然坚持着不断反复的人生。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而斯通纳能做的一切抵抗,就是疏离,他蜷缩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文学语言的华丽的修辞中,在诗性语体的优美韵律中。正如他所说,大学是一座避难所,受到生活苦难鞭笞的他,仍然在这里轻快漫步,敞开心扉,并从中寻找些微快乐。
某种意义上,斯通纳代表了一种学术固执派,他们热衷于学术与研究,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永远无法学会妥协,正如他的名字”stoner”一般,像一块高傲的顽石,既不美观也不优雅,甚至有些乏味,最终他被时间所掩埋,却让你感到一种力量。
如果注定要平庸地度过这一生,那么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斯通纳的一生跟身边的你我何其相似,曾经拥有过美好的东西却终于都从指缝中溜走。他的不幸并没有多少传奇的色彩,就是我们生活中很可能会发生的那种不幸,那种我们知道它的来临却无法阻止的不幸。
他享受徜徉在语言文字魅力和将这种魅力传递给他人的教学生涯,却无法摆脱院系斗争所带来的残酷和绝望。他怀着憧憬和美好的想象抱得美人归,却不出一个月就意识到他的妻子并不爱他。他何其疼爱自己的小女儿,却无望地目睹她成为了一个自己妻子的翻版。他在婚姻之外遇到了此生唯一真正的爱情,却只能看着它在世俗的偏见和自我的责任和懦弱中湮灭。他开始明白了:所有一切最终都要消解成一片撼动不了的虚无之中。
斯通纳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拒不接受不合格的博士生成为大学的老师,即使他因此受到各种排挤与不公正的对待,即使曾经因为全世界的沉默与敌对而感到绝望,他也默默地昂着头,维护着他的初衷——维护大学的纯洁性。他的这种坚持在被人眼里俨然是一种唐吉坷德式的荒诞与可笑,但却是他的天性。
在面对生命中唯一一段称得上爱情的关系,他选择了飞蛾扑火。在四十三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与他惺惺相惜的凯瑟琳,当然,这段感情必然是无法长久的。在山地度假村,他们度过了此生中最快乐的一周,也是他们仅仅拥有的一周。当凯瑟琳平静地对斯通纳说道:“比尔,如果我们不曾拥有别的任何东西,至少还有这一个星期”。他们的爱情终将只是一曲令人叹惋的哀歌。
生命终将虚无,我们终将消逝,那么我们能什么
年纪越大,我越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虚无,急于去探寻生命的意义。而斯通纳似乎在某些程度给了我答案。在世俗的世界中,他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无论是婚姻,恋爱还是子女关系,可是,从另外一方面看,他又是那么坚韧,总是什么也不说,冷静,克制,疏离地旁观着自己的人生。我们摆脱不了世俗给我们的种种枷锁,就像斯通纳不可能飞蛾扑火地去爱一样。可是,他还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那就是他的文学世界。他偏居一隅,躲在自己的那个角落里,他聆听十四行诗的韵律,感受古希腊修辞的智慧,那画面并不优雅,却呈现着一种沉郁而平静的美感。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向我们讲述了快节奏的生活中书籍对于人心灵的冲击和治愈,毛姆告诉我们,书籍是我们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或许,在世俗之外,我们每个人心灵之中还有一篇澄澈之地,是留给那个只向往纯粹的美与爱的世界。如果注定要孤独而失败,我们就勇敢一点吧。如果注定要过着充满无力感的平庸生活,我们就让心自由一点吧。当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可能并不会给这世界留下什么,这世界也不会记得我们是谁,但是我们认真地走过这漫长又短暂的人生,我们找到过存在的价值,我们曾经休憩于纯白的心灵家园,或者,这就是我们度过这孤独而失败的一生的方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