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念胶囊之看见音乐。
昨天写完如今音乐节目的繁荣及落寞,刚好看到创业邦的一篇文章,讲述大陆真人秀十三年回顾,内容全面观点较为深刻。
以下两段为摘录。
“随着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大陆人民对于流行音乐日益增长的渴求、对于自主选择权的强烈欲望,与电视、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交汇,终于成就了大陆音乐真人秀的起点。”
理想的音乐产业链,应当是“人民对于美好音乐的需求——因需求而产生的音乐教育——因教育而孕育出的好的音乐人——好的音乐人依托唱片公司/网络平台做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听众为优秀作品买单形成唱片市场——市场反哺上游提升教育和制作水平,形成良性循环——良性循环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价值,形成体系成熟的音乐文化产业”。
我相信还会诞生类似于《中国好歌曲》这样的节目,有需求必定有解决需求的人。音乐的未来不一定是以唱片公司的形式呈现。
最喜欢胡思乱想,所以也想了一个至少1年内可以制作的内容形式。也许过1年会有人做,也许过1年会过时。仅作记录。
我在听某首歌曲时,特别是循环的歌曲时,会想要看这首歌背后的故事。作曲人、作词人、编曲、歌者、鼓手、贝斯、口琴、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二胡等。
制作一个音乐节目,挖掘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先让观众评论一番,看观众在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再让专业音评人评论一番,看音评人从专业的角度解析出什么。然后问作曲人当时是怎样构思的,是想表达现在歌词表达的含义吗?也许可以唱个小样。作词人有哪几句是为了押韵写的,凑歌词的感受是怎样的。
也许每首歌背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写剧本,拍出这个故事。
拍这首歌演唱时,每个乐器的演奏。鼓手的节奏,大提琴的深沉,小提琴的优雅。看见每个乐器的声音。
比如我最近很喜欢的一首歌,《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全段以简单的吉他和弦伴奏开始,进入第二段前以钢琴引入。第二段开始进架子鼓,架子鼓、吉他、钢琴交替。高潮部分,仍然以solo钢琴引入,小提琴进入高潮,四个问句后连续四个小提琴急促solo,整个高潮部分水乳交融。如果你看电影《Begin Again》时,看到那一段高潮时,女主一段小提琴想象这样天才般的剪切,就会知道这首静水流深的小歌,有多么美妙的设计。这特么才是音乐啊。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开头那一段大提琴,然后一小段口琴,继而无休止地吉他无感伴奏。只是,看那样干净的声音从干净的程壁嘴里唱出来,虚度这8分29秒的时光,谁会不乐意呢。这首歌能拍出一个多么平淡却又甜蜜故事。
《冬季校园》悠扬的笛子,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山阴路的夏天》8楼的房间,《远走高飞》(林忆莲)里的伤心的鼓点。那么多好歌可以写出一个高逼格有内容的剧本。
一首歌拍成一集综艺时,以电影的规格设计剧本。一首歌背后是一个故事,一段记录它出生过程的修剪过后的记录片。它在录制时,每个乐器配乐,都可以给一段特写,向用户展示,虽然你可能从没注意他们,但是他们在这首歌里是多么的神来之笔。
如果没人拍,我转行不干程序员后自己拍。如果有人拍,麻烦付我一个创意费,让我在自己喜欢的歌曲里演一个龙套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