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不大,脾气不小。
一位主管对我抱怨A下属。因为,A在上个月考评结果不是很好。这名主管与其沟通情况时,A下属情绪很激动,言语沟通不是很顺畅。
恰巧的是,我把这名主管叫来,也是因为考评结果不好的情况,并且我也觉得他的情绪很激动。
“就此打住。”我告诫自己,于是我耐心的听他倾述,寻找对策。
情绪ABC理论出现在我的脑海:
当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会将这个现象与自己想要的目标对比,产生一种感觉(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如果感觉积极,就会产生积极行为;如果感觉消极,就会有抱怨行为(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小A考评不好是事实,主管与其谈话想要沟通解决问题。但主管这种谈话,不是小A期望的赞赏,或者说略带批评意思。这就导致了小A情绪对抗,言语激动,沟通不顺畅。
这名主管和我的谈话也是一样。
现在,我知道我的状态,也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这种状态,但他不知道他的状态。如果直接讨论,和可能我们的谈话就会像被放在情绪的火锅里涮的菜,作为麻辣锅底的情绪决定一切。
关键是要让他知道他的状态。
思考再三,决定直接说。
“看起来,你的情绪也比较激动,是不是和你们当时谈话的情况差不多?”
他听了,怔住。整理了一会情况,开始正常交谈……
好吧,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其实这是根据《罗辑思维》第638期“FBI怎么和恐怖分子谈判”的想象。其大致意思是,
谈判,光是拥有同理心还不够,要用更高级“策略同理心”。即,我用同理心看到了你的立场、感受和情绪,但是我并不试图和你同步,我只是替你说出来。
说的时候,多用“看起来……”、“听上去……”等中性词,让对方回归事实。
虽然这个理论是现在才深入了解,但貌似曾经用过几次,都是部属激动得想要“撂挑子”,但一旦把他们现实情况与想法说出来,让他们比较,他们就冷静了。
按照“策略同理心”的解释,就是通过事实,让他们大脑开始对照比较,从而启动了他们思考的大脑,冷静下来。
更详细一点,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认知力量是有限的,过多的输入是无用的。通过描述事实,使需要复杂的思考回答“问答题”变成只需要简单对比的“判断题”,哪怕是否定的,也能有有效信息进入大脑,从而引起思考,变得冷静。
整个过程,可以简化为:
情绪爆发—认清事实—回归冷静
情绪爆发不可控,回归冷静是结果,关键在于认清事实。“策略同理心”,用的是外部观察,陈述,启发对比。
事实上,使人认清事实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内在的提示有“元认知”、头脑里设置的弹窗,外在的家人的监督、办公室里的情绪检查清单等等。
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简单。
大道至简,重剑无锋。
要归于简单,很多事情需要激情的事都可以做好。
比如,拥有很多梦想,但就是没能实现,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很多制定计划方法,比如OKR、甘特表等,都是把一个个想法变成做了还是没做的判断题。
再比如,减肥,吃了很多减肥药,跑了很多步,最关键还是要让输入能量少于消耗能量,因此,一个体重秤即可。每天比前一天少0.05kg,以0.1kg为单位,如果体重在目标以上,不吃;如果体重少于目标,可以吃不超过目标的食品……
所以,如果一件事很难做好,你可以考虑再进行分解,直到成为可以通过简单判断评价程度,从而解放容易分心的注意力,让其真正投入到执行过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