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在《远远的背后带领》里说:若能把觉察带入这样的时刻,就不难发现,其实我们渴望的是对方的认可,期待被对方看见,而这份最初的渴望和期待来自父母。多少次我们对父母有同样的渴望和期待,但绝大多数时候这样的期待总是落空,于是,我们出发去寻找他人的认可和看见。
我们也会把这样的期待投射到关系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投射,所以我们更愿意与跟我们有相同认知和价值观的人成为朋友,与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伴侣,这
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最初的那份渴望。
不管再怎么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哪怕是兄弟姐妹,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常常个性迥异,双胞胎也有性格大相径庭者。
期待必然伴随失落,还有最初不被父母看见的恐惧。于是在最亲密的关系里,当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时,就会激起我们最深的恐惧,关系越亲密,我们投射的感受越深。
另一个常常被投射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孩子,在父母那里的期待,一开始被投射到伴侣身上,然后落空了,又被我们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说,妻子拿老公没办法,就把所有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去塑造一个符合自己期待的孩子。
若是幸运,孩子具有反抗能力,能抵抗住这些操控,在荆棘中长成自己的模样。大多数孩子会在挣扎中屈服,重复父母最初的伤痛,他们又成为不被看见的孩子,长大后又开始到处寻找认可,轮回就是这样发生的。
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在关系里,我们难免会期待,希望孩子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期待,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不会冠冕堂皇地用自己的期待去操控关系中的人。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若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时,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射你的期待了。
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你想要这样的自由吗?
是不是想要却很难做到,想成为尊重对方的人,想成全孩子或另一半活成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却还会时不时的期待和越界?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因为我们毕竟是凡人,也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那就加油吧,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若能不期待,我们就自由了。
改变从自我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