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台词:
1.“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我总是慢半拍”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一点来不及”
2.如果不能恨某个人,那我会感觉更糟。
神不会因此惩罚我的吧?
3.“传说,过了冬天没有死的蝴蝶,会变成黄色。”
4.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一些想法:
看这部电影的时机,也算是应景,2020年的4月3日-4.4的凌晨,恰逢清明,觉得很合适。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细节愈显真实,完全不同于《寄生虫》的各种细节。《寄生虫》的细节是处处隐喻、处处象征、处处点题,会给你一种挖宝一样刺激的感觉,好看是真的,商业也是真的;而《步履不停》的细节,明显就是真实度的体现。电影情节都淡得像一碗水,风平浪静,再寻常不过的一家人的生活。《步履不停》拍摄于是枝裕和的服丧期,明显是献给母亲的作品,同时也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所以电影中母亲形象非常饱满,谁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奶奶、妈妈的影子。就是那些“萝卜怎么做都好吃”“玉米用大拇指拨会拨的很快”这些细节,才让一个家庭主妇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体。
电影主要想表达的一层意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以说非常明显了,其中最戳我泪点的,就是良多怎么也想不起母亲想说的那个相扑选手的名字,直到上车离开,才想起来。然后他就说了全电影最有名的一句话“为何我总是慢半拍”,这也就是平常被用烂掉的一句话“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一点来不及。”(我想想平时一些fzl的心灵鸡汤,为什么那么惹人讨厌,可能就是说的人多了,但是你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真的感同身受,如果是真的呢?你又不是别人,你怎么知道?大概这样想,就能缓解一下我对那些句子的厌恶吧……)我又想,为什么我会因为这句话感动呢?大概就是人生不能完善的可惜感、一种缺憾的感受在心里搅弄,苏轼为此写下《水调歌头》,而我呢,我大概就只能哭哭。
第二个让我爆哭的细节,也是亲情。良多说,他离开的三年后,父亲母亲都去世了,自己从来也没用自己的车载过母亲,也没和父亲一起看一场球赛。看到一句话,大概这么说,所有的过往的一切,都让你丢了命似的怀念。又想起那一句诗:“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那种心痛感确实足够让人窒息了。主角与家人的又爱又恨的关系,造就他们,越是亲近,越是痛苦。而正是因为痛苦,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深刻。
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逝者的地位一直都如此崇高。良多在家里,永远也比不上逝去的哥哥。我在想,哥哥隼平去世,即使弟弟良多没有继承父亲的职业,不也应该被父母当成宝一样吗?父母不会指望着他养老吗?(也可能是中国家长或者我被洗脑,思维固化),但是连姐姐都很清楚,“我哥哥的灵魂,可不会照顾他们的晚年” 。仔细想想,也许是理性和感性头脑之间的差别了。不现实的可以像电影中母亲一样沉醉在悲痛里,难以释怀;而理性的,又感觉功利得不像话,往往在现实会挨骂吧。其实逝者的地位,从他逝去的那一刻,因为无力改变,被定格,善恶都变得毫无意义,(也可能是迷信),所以往往被赞誉。也就是“当你突然死去,全世界开始爱你”的原因吧,你永远争不过一个逝者,不是吗?
电影的另一层主题,是成长。是你历尽千帆之后的成熟,所有的释怀和难以释怀,放过与不放过,都会远去,而你终究是你,步履不停(好矫情好鸡汤啊...)我更想说的是那个母亲,一个家庭主妇,在丈夫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他出轨,没有选择立刻说出来,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听丈夫在小三家听的歌。我想想真是要命的,这样一种隐忍的方式,过了几十年,是什么能支持她这样一个家庭主妇活下去呢?是孩子吗?有的时候觉得女人真的是太恐怖了,比卧薪尝胆那一位恐怖多了;还有就是明知道自己女儿女婿是想来争一间房,女婿说好修家里浴室的瓷砖,结果吃饱喝足睡了一觉就走了。心里像明镜一样,什么都清楚得很,却什么也不说。
电影的构图之类比较专业的知识我也实在不太懂,(关于电影构图可以去看看知乎,好像很有深意)只看出来一个比较明显的场景:由香里和淳史,良多和母亲,两对母子一前一后走在下坡上,这个是明显让人能感受到的,一种代际之间的延续。
这部电影有很多触动我的点,但是也有一些我get不到的地方,大概还是太年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