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 Livia。
当地时间2017年2月12日,第59届格莱美颁奖典礼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举行。那一年,这个全球顶级音乐盛事的老牌IP通过与腾讯视频合作漂洋过海真正触达国内市场:从2月13日的早上9点开始,全程4小时的直播总播放量突破了600万,弹幕互动总量超过7万条。
这里面也包括25岁的小A。自高中出国留学多年,这是他看格莱美的第八年,也是头一次用国内视频平台看格莱美的直播。然而没多久,弹幕上莫名其妙就开“撕”起来:
“
——要是现在就能空降到凡凡出现就好了!
——说吴亦凡的走错片场了吧,这是格莱美
——前面的,凡凡作品一直保持iTunes华人男歌手纪录,这次才会特别受邀
——不好意思我连听都没听过,粉丝刷榜也好意思拿来秀?
——这次他难道不是被腾讯带过去当观众的吗……
“吴亦凡也去格莱美了?是打酱油吗?之前哪首歌上榜了,好像没听过啊?”看着飞快划过去的弹幕,屏幕前无数人都和小A有着同样的困惑。
颁奖典礼结束后,“吴亦凡接受美媒采访大秀流利英文”、“吴亦凡晒与水果姐合影”等主题通稿铺天盖地,每条新闻底下都伴随着粉丝和路人的争吵,算是国内流量偶像歌手们现处市场反应的真实写照。
国内顶级流量歌手知多少
论及偶像歌手,最重要的素质便是唱跳俱佳。现阶段,借多家偶像选秀网综的东风,国内偶像歌手圈正呈现出一派欣然态势。对他们其中大部分人来说,尽管还未完全涉猎创作,也都或多或少有过参与音乐制作过程的经验,通过与制作人及词曲作者的沟通将自己的音乐构想变为现实。
以鹿晗发表于2016年的《某时某刻》为例,通过不断对有限素材进行变型,突破了现有的流行音乐体系。作为一首非主流的电子音乐,该单曲采用Future Bass和Downtempo进行了一场大胆的音乐实验,展示了鹿晗本人优质的音乐审美,在业内广受好评。
另一方面,以吴亦凡、张艺兴、黄子韬、王嘉尔、蔡徐坤等为首的唱作偶像歌手们则让粉丝更多了一条花式告白的理由。以个人创作为主,制作班底为辅,这些顶级流量音乐人将欧美音乐市场的前沿趋势和华语音乐市场需求进行了结合,把流量优势最大化,展示了自己喜爱且擅长的音乐风格。
除此之外,圈内更有李宇春、华晨宇等一类偶像出身,而后一直坚持专业做音乐寻求艺术突破的歌手。他们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artist风格,每首作品都由自己亲手精心打磨,成熟度极高且个性鲜明,无论是市场大众还是专业人士都给予了好评,代表现阶段C-Pop的顶级水平。
除了个人创作,他们也会匠心独到地通过改编翻唱经典作品或当下热门的话题性作品来展示自己的音乐特色,对音乐有着更深入的思考。例如华晨宇版《我的滑板鞋2016》、李宇春版《普通Disco》等,他们顺利搭建了审美过渡阶段,让更多粉丝以外的普通大众能够接受理解自己的音乐态度。
流量偶像歌手如何为C-Pop加分?
自华语乐坛黄金年代过后,再难出现当年盛世。而各类综艺里翻唱曾经港台流行音乐作品的场景比比皆是,除了唤起大众一片唏嘘,年代情感实则基本已被挖掘殆尽。
在过去十多年的工业化生产时期内,国内流行音乐作品从彩铃神曲、网络神曲到抖音神曲,带起了一波波快餐式的音乐消费浪潮,创作主题也越发狭窄,整个音乐行业正经历着产业转型的阵痛。
之于顶级流量音乐人,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避免由市场逻辑取代歌手自己的艺术追求。纵观国内占据大片数字音乐市场份额的偶像歌手们,作品里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他们对欧美前沿音乐的偏好和吸收,并由此开展新鲜大胆的尝试。而无论是百分百的个人创作还是主导音乐制作的企划,他们大多展现出探索多元化题材的积极意愿,挖掘了更多新鲜的主题,并凭借独特的辨识度作出不同诠释,为主流音乐输入了新鲜血液。
甚至可以说,这批自带关注的偶像歌手正依靠流量本身的力量,向市场注入着全新的音乐制作理念,并在无形中提高了音乐市场受众的鉴赏能力,为建设优质的音乐生态添砖加瓦,成为了华语音乐的潮流引领者。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作为备受国内市场关注和偏爱的歌手,他们几乎包揽了圈内最优质的资源:优秀的制作班底、和国外厂牌及制作人的合作机会,由此带来的国外媒体关注度等。所有这些条件都让这批年轻人在对外宣发及进军海外时具有先天优势。
作为C-Pop的门面,他们以流量加身,背负质疑和议论,正在前赴后继地努力。
他们离真正的“C-Pop之王”还有多远?
对音乐行业来说,“流量”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名词。它将一批偶像歌手捧上神坛,也是它让这群年轻人同时深陷娱乐业无比疯狂的造星链里。各种市场运作手段无不大同小异,用炒作、水军、刷数据等方式强化歌手的话题性,对于从专业角度上分析其音乐事业并不热衷。
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偶像歌手们被本职以外的话题消耗热度,并且被贴以与音乐话题全然无关的多个标签,其音乐事业反而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和客观的评价机会,导致偶像歌手最终只融为“偶像”。而如何握好流量这把双面刃,是现役偶像歌手和背后公司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身为流量担当的偶像歌手们如何保证自己能有担当,即如何保证自己能有作为“最受市场关注的歌手”该有的音乐业务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美国音乐人Justin Timberlake将这种集歌手、演员、舞者三者于一身的艺人称为“三项全能”,这也是国内音乐行业的现状和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国内流量明星已经由以歌手为主转为以演员为主的现阶段,想保证自己的流量霸主地位无可厚非,然而偶像歌手们需要注意保持好音乐和其他跨领域尝试业务之间的平衡,保证给予音乐事业充分的专注度,对作品投入足够诚意。
其次,流量偶像歌手们需要对自己作为华语乐坛领头羊的身份具备充分的认知,继而产生足够的责任感。除了做出精彩的舞台演绎外,还应积极挖掘自己作为音乐人这层身份的可塑性:敢于探索,在多重音乐领域内进行大胆的尝试;具有更长远的市场定位,不仅局限于国内,而是致力于与欧美市场水准齐平。
同时,回归本职,歌手的专业水平向来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连在圈内混迹多年的老牌音乐人也不例外。对于流量偶像歌手来说,他们更时时处在舆论中心。然而近年来,年轻歌手的粉丝群体越发体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诞生了以下这些经典说辞:
“哥哥出新歌了,买买买”
“他就是他是不一样的烟火”
“全世界最好的XXX”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
以上这些粉丝给自己爱豆打call的呕心沥血之言,现在大多都已成为全网招黑的经典名言。原因在于很多粉丝还未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在对音乐作品本身长短处还说不出所以然的前提下就开始铺天盖地宣传,且不接受普通受众的批评指摘。更有反应过激的粉丝在网络平台上引战,更树立了普通大众和偶像粉丝之间的圈层壁垒,加剧了大众对偶像歌手的反感。
音乐先声认为,这些歌手在作品宣发阶段或许可以在音乐性等专业角度上更加深入地阐述说明,达到体现自己在音乐上的大胆用心和为更多垂直受众科普音乐知识、构建健康粉丝生态的共赢,真正沉淀自己的音乐事业。
如今,对国内偶像歌手的评价已经陷入极端分化的怪圈。粉丝们为爱豆护航称赞音乐作品优秀的同时,全然不知具体优秀在何处;业内人士批判偶像歌手们作品无厘头的同时,享受粉丝经济催化的音乐消费市场;音乐人们鄙夷偶像歌手创作不走心的同时,羡慕他们好看的销售数字。
对于这些身处高位的年轻人来说,所有舆论争议的出现都是必然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市场受众,你可以不喜欢他们的颜、不喜欢他们的某一首作品、甚至一直对他们的音乐风格无感——但你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正用自己对音乐独特的感知和创造力为华语流行乐提供久违的新鲜养分。
与此同时,在偶像歌手们的带领下,对音乐制作的投入和用心俨然已经成为衡量国内偶像在井喷式市场里竞争力的重要维度。他们对音乐的态度正鼓励更多偶像歌手重视音乐创作,避免为寻求生存屈服于消费市场;同时,也激发了更多音乐人的创作积极性,打造良好的市场创作消费环境。
在这群坐拥顶级流量的偶像歌手中,谁能真正敲开欧美音乐市场的大门,成为C-Pop的全球代言人?答案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离那扇门最近的人。
作者 | Livia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vision_275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