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度
人一件件加衣,树木
却一片片抖落叶子
万物向谁敞开
我们不理解的
他们如何悲伤?
在神秘的隔绝中……
当人开始减衣
树又一片片穿上叶子
古往今来,写秋天的不计其数,“秋”从来都是寂寞、孤独、冷清、萧瑟的,而述秋所出现意象无非就是“秋风”、“落叶”、“梧桐”、“大雁”、“加衣”等。正如白居易《秋居书怀》“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以及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都是以秋作诗。回首全诗第一节“人一件件加衣,树木/却一片片抖落叶子”如果分出整首诗来看,是根本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也不过就是把季节的更替通过具体事物描摹出来而已。但是细细读来,讲整首诗以及它的题目联系在一起,却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全诗以“猜度”为题,但诗中并没有具体表现出所猜度的究竟是什么,或许正是“在神秘的隔绝中……”一切皆是不可知的。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诗人首节和尾节写的人,物入秋加衣,落叶到人,物开春减衣,穿叶,但是诗人并没有去写它们是如何加衣,减衣,落叶,穿叶的,而是关注的是中间所空白的一部分,不由的使人去“猜度”,这也就是诗人以“猜度”为题,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所在。
第二、三节既是起承转合的一部分,也是全诗的咽喉所在,更像是诗人的呐喊,控诉。而且二、三有明显的倒装,倒装的不同同样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独白。如若按正常语序,即:“在神秘的隔绝中……/万物向谁敞开/我们不理解的/它们如何悲伤?”。由此再衔接最后一节,像是一气呵成,犹如一泻千里的江水戛然而止,像是将所有的苦闷顿时喷薄而出。诗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诗的布局结构不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也自然不同。就像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O Captain,My Captain》一样,全诗三节,每一小节的布局就像是三艘扬帆远航的巨轮一样,都是诗人有意为之,之中充满了对林肯的怀念。但是诗人选择了倒装,也就是:“万物向谁敞开/我们不理解的/他们如何悲痛?/在神秘的隔绝中……”,这样用笔,则体现了诗人在这呐喊,控诉中有着些许无奈,相反诗人内心的苦闷并没有彻底消解,反而有所加深。
诗的第三节,单句自成一节,“在神秘的隔绝中……”,此节亦使人产生想象,诗人无法穷尽的神秘感,读者的“猜度”也就自然生发而来。
第四节则是呼应第一节,使整首诗更加完整。
此外,诗人所描写的这几种意象,就是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是也就是由于这几种意象的特质,所体现了一种程式化的普遍规律。“加衣”,“减衣”,“落叶”,“穿叶”共同组成一个牢笼,诗人在寻找一种打破这种牢笼的方法,诗人敏锐的发现,这个牢笼存在着一段空白,诗人极力探求这段空白,却无可奈何,只能极力“猜度”这段空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像电影《老无所依》中的哪个敢于挑战社会法则的人一样。到头来只能被时代所淹没。问题只出现在大环境这里:这块生长不正常植物的土壤出现了问题。这个社会已经开始慢慢的瓦解旧友的道德尺度。很多东西在慢慢的消失。犹如老人一般,无声无息。
评于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凌晨桃海公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