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

作者: 洛辰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1-12-21 22:08 被阅读0次

第十节: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君子对于天下发生的很多事,如政策变动,战争等,在进行批判时,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一切都要取决于事情本身是否符合义。

解读:人们遇事,就会喜欢站队,维护某个集体的利益。《在不妥协的谈判》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概念,“部落效应”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人之间大量的争执都来自你认为自己属于的那个部落,你要坚决维护不落地权益,才会出现争执的情况,哪怕你们是错的。

当一个人选择了某个部落,一定要捍卫这个部落的权利时,就一定会有固有的立场和原则去评判是非对错。

但是,孔子说了,没有是非对错。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符合义,就是看你所做的事,是否符合与义。

孔子判断是否,最主要是从义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因为我站在了哪一个阵营。不是因为我站在了“三恒”的阵营,也不会因为我与“鲁公”走的很近,也不会因为与老百姓走的近。只要我对这件事的看法符合义,我就不会多说什么。但是你的做法不符合义,我还是会发表我自己的意见。

这句话对与孟子而言,有着很大的影响。曾经有人问孟子,武王伐纣难道不是反叛吗?“孟子回答:”我只听说了诛了一独夫。“在孟子看来,武王伐纣不是叛乱,而是杀了一个残暴无道道统治者。

这就是孟子离经叛道的地方。孔子的这句话给了孟子很大的勇气:”君子之于天下也。“对于天下的事,所谓”以下犯上“也未必事错的,我只要符合大义。

什么是义?

不同的文化对于义的判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美国的学者认为,只要符合大部分的利益,这就是义。当大部分的利益超过少部分的人损失的时候,这就是符合利益。也就是牺牲小部分的利益,来获取大部分的利益。但是这可能不符合孔子的价值观了,孔子认为这不符合道义,就算一件事能够使更多人的获得好处,但丧失伦理,丧失道义,就一定不能为之。

对于发夹而言,义的标准可能是法律,规范,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

对于各个宗教来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教义。

但是在孔子这里,没有准确的标准。他也没有规定什么是义。但是”头顶三尺有神明,“有人在看你做事,你做这件事符不符合你的良心。摸着你的良心说话。这些都不具体,最主要的就是符不符合你自己的内心的良心。王明阳说,人总是有良知的,你骂一个人是贼,他也会不高兴。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灵活多变的人,他不是拿着一条又一条的教条来说事,他是具有权变的。

相关文章

  • 论语里仁篇

    第九节:不惑于外物。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既然立志于道,就不要为自...

  • 论语里仁篇

    第十一节:什么是君子的格局。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什么是怀,怀揣着,内...

  • 论语里仁篇

    第五节:仁是一种舒服、惬意的状态。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 论语里仁篇

    第七节:从一个人犯的错误,看穿这个人。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不同...

  • 论语里仁篇

    第七节:从一个人犯的错误,看穿这个人。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不同...

  • 论语里仁篇

    第十二节:为什么有人越有钱,越不幸福。 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当你唯利是图,就会产生...

  • 论语里仁篇

    第十三节:礼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核心,同时是快乐之源。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论语里仁篇

    第十五节:孔子的哑谜。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 论语里仁篇

    第十九节:陪伴的重要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就不要远行了,如果要...

  • 论语里仁篇

    第四节:美好的目标,会让我们成为美好的人。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恶有两种读音,读音不一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里仁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df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