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清欢”之路

作者: 也尘 | 来源:发表于2021-11-28 08:33 被阅读0次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苏轼与泗州人刘倩叔共同游览南山,写下《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全诗如下:

     细语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词学大家把所有荣耀归于最后一句,借物起兴的同时蕴含深刻的哲学寓意。着眼于眼前景物的描写,几乎是无缝过渡到“不足为人道”的哲理高度一向是苏轼最擅长的写法。

其实从诗的一开头,东坡先生已经步步为营,铺陈开来,始于视觉,细雨,微寒,淡烟,疏柳,渐缓的清洛,水墨画卷照例使用的是了胜于无的最淡雅的修辞。终于味觉,餐桌上的几味野菜均是自然界中可数的清淡之品,蒿笋似乎承接雨水而生,蓼茸更是鲜嫩幼芽,午茶的浮沫似雪似乳,舌尖,鼻息被清新气息缠绕。

眼睛看到的,舌尖尝到的营造了一方独自欢愉的心境。

这果真是他所想要的吗?

公元1084年,时年四十九岁的苏轼奉诏前往汝州,出任团练副使。他的心情是高兴的,被贬黄州五年之久,他迎来了多年来难得的升迁,虽不是什么大的官职,苏轼仍旧感念朝廷的缓解之意,自己从政效力有了可能。

这首诗正是写于从黄州赴汝州到任途中。可是事情远没有“清欢”二字那么简单。

眼跟前的是,由于路途遥远,携家带口,苏轼几乎耗尽了所有积蓄,舟车劳顿,他与侍妾朝云所生的幼子苏遁未满周岁(取名“遁”寓意苏轼意欲逃离官场是非之地)患病夭折,苏轼最后上书朝廷,请求前往常州居住。

稍微往前推五年,元丰二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身陷牢狱,引发轩然大波。上任三个月的苏轼在狱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百零三天,经各方人士倾力营救,加之赵匡胤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得以出狱,但同时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黄州五年,“清”字没有缺席苏轼的生活,实实在在的清苦,清贫。作为罪臣,除却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没有官俸。起初寄居在庙宇,之后迎来入狱之后托付给弟弟苏辙的二十来口家小,生活拮据的苏轼在朋友帮助下,领取到一块约五十亩废地,自此亲自捡石开荒,躬耕陇亩。朋友相帮,运来树木,建起房舍,不时提美酒,美食来此相聚。

苏轼并不是陶渊明式的隐士,把回归田园作为毕生理想。热爱生命,满怀抱负的他伤心贬谪的遥遥无期,感叹时光流逝,期间不乏悲观低迷的诗作诞生,“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是穷途哀鸣的哭诉,可以想见是和着泪写下心里的惶恐,未知的凄凉。

土里刨食,亲历亲为,勉强度日,老妻医好病牛的消息是他值得向朋友炫耀的欣喜。

俭朴生活之余,他读书,读佛书,纾解先期的心理阴影,转而读史书,手抄《汉书》达三次之多。

他著作,援古证今,写下可能再次惹事的史论。历时一年,注解《论语》。拣起父亲苏洵晚年专注的《易经》,著《易传》,突破玄学。读书,写作,必然耗脑费神,远非浅尝则止,每有所得无不是奋力,纠结所致,欢喜远远不可磨灭个中痛苦。

他与朋友郊游,多次凭吊历史古迹,以“大江东去”起头, 感叹“千古风流人物”,无法堪比“乱石”,“惊涛”,终归是“人生如梦”;拄着竹杖,踩着草鞋,一蓑衣能遮挡头顶风雨,人生的风雨也不足为惧,释然,坦荡,不刻意在乎晴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字里行间,多的是感慨,但是绝没有被现实打倒的沮丧,绝没有看破红尘,隐世遁俗,追求清净的想法。

他作画,把学问根底,精神修养作为画之丰盈内核,而鄙视一味炫技的做法。作画题诗,品论书法,皆有自家理论,独树古木竹石一派。米芾曾有评价:“运思清拔”,“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他用笔墨展示的仍旧是重压之下试图释放的纵横磅礴气势。

五年的生活就是这么度过的,蔡确,王珪一再推诿启用苏轼的决定,宋神宗力排众议,最后不得不使用“皇帝手札”,苏轼才得以脱离黄州,重新启用。

离开黄州四年,苏轼在京做官,居庙堂之高的他体会到了政治险恶,尔虞我诈。遭忌,挨骂,苏轼愧疚的仍是重任期许下的报国甚微。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二度来到杭州为官,时年杭州大旱,瘟疫饥馑爆发,苏轼上书朝廷,减免贡米,又申请多数度牒,变卖筹集银两救济百姓。除了施粥备药,苏轼兴修水利,疏通西湖,鼓励百姓种菱,筹集费用,终成苏堤。两年时间,苏轼脚不点地,为杭州老百姓做了好多很多。

一旦能够仔细研读苏轼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前后几年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清欢”大概率是苏轼借眼前景物的即兴感想,在这之后,恐怕连他自己也忘得九霄云外。那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估计只在苏轼的心中投下一点点涟漪,是他积极赶路中的一个不起眼的驿站,是洪波长流中的一个小水滴。胸怀大志的苏轼在乐天精神的感召下,他离诗中的“清欢”是越来越远,要不他怎么会夜以继日忙碌在百姓中间,怎么会再次被贬谪。

需要借此为“清欢”正名吗?倒是没有这个必要。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被裹挟在物质文明的洪流中,无奈,四顾心茫然的时候,找到了“清欢”这个词,着意在清,使用淡,雅的视觉,味觉,全方位地打造不同于世俗的氛围情调,唯有此才可以击败浓艳的俗与低劣,以及假想的如影随形的痛苦,而且必须请出名篇佳句坐镇,殊不知,在一开始,已经掩饰不了不再诚实的心虚,承载的介质看上去截然不同,但再怎么也遮挡不住骨子里出奇的相似。

只要,只要如同苏轼一般,能够诚实,能够不再害怕,能够不再逃避地体验出自然而然心中的欢愉,只要不是为了借口,为了攀附,为了随波,为了被艳慕,为了被认可,一碟青笋,一碗红烧肉,又有什么区别?究竟要被首先赋予清欢,浓俗的定义,方才可以一争高下,获取世人的首肯?

某位哲学家说过一句话,大意如此:一种观念,一经能说出便是错误的。我完全不敢苟同,但是用在“清欢”上,却不失为最恰当的表述。

清欢,只在品味,稍纵即逝,不足为外人道。

相关文章

  • 苏轼的“清欢”之路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苏轼与泗州人刘倩叔共同游览南山,写下《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全诗如...

  • 摘抄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

  • 少年时代无清欢

    每个人都寻清欢,可是何谓清欢? 清欢者,清雅恬适之乐也。 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与黄庭坚的“舞裙歌板尽清欢”,...

  • 心迹(八)

    人间有味是清欢 很喜欢苏轼词里的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今天翻看林清玄老师的那本《人间最美是清欢》...

  • 看完这个故事,所有人都明白爱情了,能做的就是真爱!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说,“人间最美是清欢”;“有味”和“最美”,意思大同小异,主要是在“清欢”。所谓...

  • 活得越素简,越能听到内心的声音(转载删减)

    1 人间有味是清欢 10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友以蓼菜、新笋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

  • 清欢

    清欢,就是清淡的欢愉,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苏轼曾有诗云“人间有味是清欢”,人生有味,说得多好,酸甜...

  • 流年无恙,浮世清欢

    八个字,道尽一切。 什么是流年无恙,浮世清欢呢?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不贪欢,只求远离城市喧嚣,远离官场...

  • 人 间 有 味 是 清 欢

    人 间 有 味 是 清 欢 标题这句原话出处来自苏轼的诗: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诗的...

  • 清欢

    “清欢”二字很得一些文人骚客的欢心,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和梁实秋更是以此为题各自写了两本书。 “清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的“清欢”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ec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