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设计师输入端吸收抽象的用户痛点、商业需求和团队资源,输出端生成具象的未来蓝图、全局框架、交互流程,以及视觉动画的细节描述。
一、输入端
1.眼-观六路
像素眼仅仅反映{关注细节}这一特质的一点。设计工作第一步是了解为了谁,为什么是这群人,找准目标群体和发现问题需要细致观察。在生活中广泛感知不同群体的思维特质和行为习惯,在用户研究中观察行为并提取问题所在,数据中看到蹊跷并发觉机遇,设计师培养自己能随时随地主动看到问题,内化成认识,对自我产出的审视,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设立自我努力的方向,由“像素眼”进化到“福尔摩斯眼”。
2.耳-听八方
设计本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就决定了体验设计师不能是一个精神上过于独立和排外的个体,去做一只具有服务意识的“海绵”。深陷于我执当不了好设计师。去静下心倾听,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来自用户只是学习成本太高,不理解你的想法;来自产品只是你的设计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来自开发只是把有限的经历花费在技术难题上;来自上级只是事情太多想尽快达成所想。去吸收周围的一切,无论水分还是养分,思考更周全,与团队达成一致,相互理解支持。
方式:“5个why”,提出问题,用5个含有why的句子不断挖掘对方的答案,以此真正了解对方用意,彼此相互达成共识。
3.脑-信息综合与自主选择
综合吸收了各方面信息之后,设计师需要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消化、整理、归纳、分析,将大量零散的信息规整到可数的大类,定义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时间和团队的资源限制,明确考量的因素并构思设计原则,这是吸收的过程。
接着,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进行脑暴、定义应用场景、描绘故事线、采用显著不同的设计路线以供对比和选择,这是一个放出的过程
系统地规划出一个全局的设计蓝图之后,再精细化到每一条任务流程、每一屏、每一个组件的具体描绘,又回到收的过程。
谨记:设计思维的升级是一场伴随整个设计生涯,没有终点的旅行。时刻讲究一个为什么,在自认为一个方案“差不多”的时候,问自己几个问题:
a.这个方案是在解决当初提出来的问题么,是基于什么假设做出的这个解决方法?
b.解决到什么程度,如果还没解决完,下一步做什么?
c.如果方案推向实现之后,用户和市场的反应和现在的不一样,有没有备选的方案
d.极端情况(edge cases)考虑过了吗,方案的抗压性和延展性如何?
e.在不考虑资源和技术的假象下,未来2年的体验可以是怎样,5年呢?
4.心-做有温度有灵魂的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提到的:同理心(empathy),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在团队中可以从工作伙伴的角度理解大家的目标和调整,交流和工作方式,从而用他们习惯的语言更好的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能打动人的设计始于设计者的真心。在产品种去加入温暖人才的瞬间或出其不意的小惊喜,创造aha时刻,美好的瞬间才会被人记住。
设计师的{小心思}到{大心思}的养成。可能关于信仰。日式的侘寂(wabi-sabi),北欧的极简,意式的华美,中东的婀娜,如同艺术家从一开始的依葫芦画瓢到形成鲜明的个人印记。当然信仰不仅是美学趣味上的,也是人文情怀上的。
二、输出端
1.手-能工巧匠
熟练使用设计工具,在不同的项目阶段,面对不同的信息接收者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文档、概念图、信息框架、交互流程、界面、动画、可交互原型、幻灯片、视频等,每一项都需要覆盖,每个阶段的产出都是逻辑清晰、故事完整、细节完美的。设计本是交叉学科,设计师短板可以成为成长的瓶颈。所以不论在细分设计职能的公司,海慧寺全栈设计师的公司,每个头衔下的设计师都应当有扩张自己技能点和加强主攻项的意识。
2.嘴-出口成章
用户体验是关于人的体验,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设计师从头到尾都在讲故事,发现问题是一个故事,寻求解决方案是一个故事,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故事,描绘的体验蓝图是一个故事,与团队的协作是一个故事。好的设计师应该特别能讲故事,根据不同的受众、拥有的沟通成本、项目的不同阶段、方案的完成度来组织故事的背景、任务和发展。清晰的表达思维,抓住听众在意的点,调整节奏,合理安排伏笔烘托最终方案的呈现,都是说话的艺术。及时和实时的沟通也很重要,越早让团队指导你的想法,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给他们更新{心路历程},会比自己闷声做完许多方案,最后一吨想法泼在他们身上好接受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