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58492/07b887823a116084.jpg)
网传33岁的宁夏姑娘,大学毕业后一心考公,奈何多次败北,失望之余远走他乡,仍未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因绝望长期不进食,最终死于出租房内。
因为她的父母拒绝做尸检,关于她的真正死因也就成了一个谜,但或多或少跟她一直未突破的就业困境相关。
小时候,很多人梦想长大后成为了不起的大人物,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长大后才发现,能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养家糊口就不错了,要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集不齐这些幸运卡。
我们绝大多数人工作最本质的目的就是讨个生活,混口饭吃,并不是非要混成世俗意义上的“体面”样子,更何况大部分人是没这个机遇和能耐的。
读书是穷人孩子改变命运为数不多的路径之一,加之这些孩子读书成本、受关注度高,以及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轨产生的就业难等原因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渴望,迫切想找一份世俗意义上的“体面”工作摆脱生活的窘境,比如公务员、教师等。
纵观教育发展史,90年代之前,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全民素质,为了激励读书人,毕业后国家给分配工作,“好好读书就能找到好工作”日渐成为全民共识。但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调节宏观经济的工具之一,虽然就业岗位相比过去增长了不少,但是就业需求量实在太大,社会承接不了,一些毕业生被挤出人才市场,导致各种招聘考试竞争非常激烈,而更多人的命运则是落榜。
于是教育产业化,无论民办还是公办教育集团,都有招收目标和创收目标,这套教育体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养活了不少教职工,但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是单位和企业乐于接收的。
青少年心理学专家付春玲说,如果大学不对就业负责,不对生产力负责,读书就是割韭菜,残酷的是确实有很多人成了韭菜。
脱口秀舞台上,哲学女硕士调侃为了生活开始跑摩的,现代教育和社会需求不对称的确让很多读书孩子深受其害,但他们基本都能明白当前最要紧的是找份工作填饱肚子。会计专业相比哲学专业,找工作难度肯定还是小一些,这个宁夏姑娘也绝非一无是处,但她到底是选择了死亡,死在了自己的执念里。
消息闭塞也是穷人孩子更容易走入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填报志愿时点兵点将,根本不知道如何兼顾专业理想与就业现实。而且对于一些工种的真实就业状态也是知之甚少,了解渠道主要是媒体的刻意正面宣传、电视剧的主观想象,以及人们并不准确的口口相传,以为那些“体面”的工作轻松愉快,混几年还能指点江山、施展拳脚,这些“优势”足以令人向往。在某种意义上,体制内工作成为了33岁宁夏姑娘最理想的职业。
殊不知“体面”背后也会有无尽的辛酸与无奈,这里面的大多数人,也只是注定一辈子庸庸碌碌、默默无闻的搬砖人。
找工作就像找对象,得不到的遗憾会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它这也好那也好,其他任何工作都比不了。宁夏姑娘决然赴死,除了会引发短时间的社会热议外,对体制内招聘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即便她如愿以偿,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大概率会失望,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观望的时候可以只看到正面,但用的时候一定会接触到反面。
工作的第一要义就是养家糊口,我们强调的努力是尽量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找到性价比相对高点的工作罢了,至于能混成什么样子,能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用不着有太多执念。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就让那些更优秀的人去大展拳脚吧,我们安心做点基础工作就好,也无需妄自菲薄,这个世界是所有人的,只有精英是无法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
苏东坡曾对他的同僚说: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床。
求而不得是人生常态,但转念想一想,还是能生活下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