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笔友推荐我看看《万历十五年》,我说:“那你不如直接把想要我了解的道理告诉我算了,我近期怕是没空看的。”他道:“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要了解哪些道理?等有空的时间再看吧。”“呵,你推荐我看的时候心里想的肯定就不是什么好话。是好话你早就说了。”

一听《万历十五年》就觉得特别耳熟,但却完全记不清究竟讲的是什么了。觉得这位仁兄的文字向来很深奥,想必还是有些内涵的,应该值得考究一番,于是立马匆匆百度了一下。
果不其然,《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每天放在案头的书。当时看这部剧的时候就专门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本书,然后还专门下载了电子书放在书架上,准备什么时候有空仔细研读一番的。没想到一耽搁就耽搁到现在也没能动。
计划不如变化,很多事情你一旦想着“什么时候有空再处理”,估计多数是没空处理了的。以前习惯于将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后来发现根本不成,在做事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总会打破你原先的计划;于是,为了让安排的计划能顺利达成,后续再做安排的时候,便不再将进度安排得太紧促,然而,打破原先计划的因素却并不见消失。后来想想,也就算了,该怎么计划就怎么计划吧,尽力朝着原先初定的方向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在安排紧促的时间中你若真努力了,事后回忆起来,你终究会倍感欣慰;如果你一开始就将自己的计划安排得十分松散,中途若没有紧急事件要处理或没有有意义的事情穿插进来的时候,你这个人就会是极其懒散的,越是懒散便越懒散,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最后人也就废了。
有时候,确实需要给自己一点儿刺激的。比如去年,我就觉得自己特别懒散,好像一年什么事情都没干,也就混混沌沌地上班下班过日子了;仿佛有一个上班的差事当幌子,就觉得自己的时间已经是出卖给了别人的,已经不是自己的时间了,可以任意挥霍。可是我已经不再那么年轻了,每过一年我不再是长大一岁,而是每过一年我就年老一岁了。看着自己脸上胶原蛋白逐渐流失,我害怕了,我开始焦虑,越来越焦虑……

总结自己去年一年,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前几年太忙碌、太辛苦了,所以需要休息一年;去年不是因为拿到了某985、211院校MBA的录取通知书么,就是因为犹豫着要不要去读,所以才耽搁的;……
呵,自己蒙自己罢了。懒惰便是懒惰,懒散就是懒散,荒废了便是荒废了。那今年呢?今年也要一个样子吗?工资,就只够塞牙缝的,如果仅只是因为有份工作做着就可以大摇大摆地懒散,待到我老态龙钟什么都真做不了的时候,那就只能到大街上去要饭了。别人可以上上班、聊聊天、听听歌、追追剧,那是别人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他们这样做无疑已经是很不错的选择了。但我自己不是啊,我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怎能效仿别人提前过安稳日子呢?
前天做了个决定,你要说我想了很久也没太久,也就是大前天晚上脑子一热决定的,于是第二天立马对应做安排;但你若说我是脑子一热太冲动,那也不是,其实想法由来已久,不过是犹犹豫豫,因为太缺钱了,没办法。昨天临时又做了个决定,一决定,也就立马干了,然后立马做了份安排;若说冲动,还真又不是,这个想法之前也是犹豫再三的,还是因为算计着每一分钱。我是缺钱,但我更缺时间精力,缺乏一个好的环境和状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确实是没办法的办法。
生活中难免有很多突发状况的,比如,今早起来是要做瑜伽锻炼的,偏偏收到那位笔友后续的回复,倒是让我想到一些事情。很多时候,也就是想到什么便是什么,你说是散文可以,说是杂文也行,也就是调节一下情绪——练瑜伽是锻炼身体,舒缓情绪也对身体有益,算是殊途同归吧。我码字向来不打草稿,也很少太多检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哪里便想哪里。犹犹豫豫的,最后也就什么都干不了了,况且,你能确定你反复斟酌、思量再三的想法或决定一定比你脑子一热、一气呵成的更好吗?
码了这么些时间的字,估计稍后瑜伽也练不了几分钟就得赶去上班了。那么,这位笔友究竟回复什么了呢?呵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