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言》这部散文集中,张爱玲将自己的童年,生活畅快淋漓地书写,不再像小说那样,不时缩在主人公背后露出一点影子,这是一个真实的张爱玲,这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
“我喜欢听市声”她这样写到,在此毫不保留地抒发对日常生活热切的喜爱。在《公寓生活记趣》中有一段描写尤为动人:“许多身边杂事自有它们的愉快性质。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热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紫色,鲜绿,热艳,金黄,热烈的词汇,透着浓浓的暖意,这正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颜色,让人联想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渲染出世俗的惹人眷恋。日常生活具体可感的细节让人有一种安全感,放任自己在此中似乎看不到一切不幸,看不到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琐碎的事容易将人深深吸引,因为它们真实,它们值得信任,它们真切地存在,鲜活。
世俗生活没有矫饰,难免有不完美和遗憾,然而这又是她的另一重美。“我们轮流抢救把旧毛巾,麻袋,褥单堵住了窗户缝;障碍物湿濡了,绞干,换上,污水折在脸盆里,脸盆的水倒在抽水马桶里。忙了两昼夜,手心磨去了一层皮,墙 根还是汪着水,糊墙的花纸还是染了斑斑点点的水痕与霉迹子。”这是张爱玲在抢救被水淹了的公寓时的记叙。我只看到一个应对生活小波折的普通人形象,无奈,甚至有点艰辛。是世相的缩影。世俗的生活不顺遂无可避免,因此不会撷取你过多的期望,你也不会在它们身上失望。她卸去所有人的“超能力”,“我不过也是个俗人罢了”,我们清醒,也为之无可奈何,发出自嘲的笑,这不时出现的曲折敦促人们为这世俗努力,诚恳而简单的愿望,想来也觉得温暖感动。其实在我看来,那些刻意超拔世俗的,都不是人之常情。没有人真正地想要脱离这种质朴真实。“结实的生计和放低了期望的兴致”来概括此种美感再合适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世俗生活会让你不时地产生幸福与满足感,哪怕是一丁点的。
张爱玲终究是张爱玲,她还是逃开了,茄子,菠菜,面筋,蔑篓,牛肉汤,红米饭,这些一切的一切还是没能让她安心:“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普通人已经为这世俗欢呼雀跃,忘却悲伤烦扰之际,她却不免喟叹。她始终清醒着,记挂这背后黑暗的侵蚀,她不相信那些茄子,菠菜,面筋,蔑篓的亮光会照亮黑暗,反而这些莹莹星火在黑暗的背景下在她看来是毫无意义的,悲观至极。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留恋,她还是不时地要让自己不安的心暂时地安放在其中。
“难逃世俗”其实是知道世俗生活的美对于人生恒常的悲剧与磨难没有丝毫救赎意义,但是依然心甘情愿地为她欢呼雀跃,借这点温暖去抵抗漫山遍野的寒冷,她实在是值得眷恋,谁不愿意赋予自己一丁点安全感,哪怕是自欺欺人,况且这种安全感看起来又是那样的真实,完全掩盖了背后的苍凉与虚无。
日常生活幸福感的真实与虚无完全由人自己定义,沉沦是人之常情,清醒之后是再度沉沦还是清醒完全出于个人。作为庸众,我宁愿所有人沉沦之后不再清醒,在世俗的“陷阱”中简单而满足地度过一生;同时我希望所有清醒的人们,没有丧失沉沦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