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一定要看,要看完,要看懂!
关于作者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世界管理学大师、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
2011年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是根据他本人在哈佛商学院发表的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演讲整理而成,这场演讲被誉为“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当时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詹姆斯·奥沃斯和担任《哈佛商业评论》编辑的凯伦·迪伦,恰好聆听了这场演讲,深受触动,并与之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企业管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阐述人生规划问题。书中指出:我们一生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深处的满足;搞清楚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如何评价自己人生的关键。
白岩松在推荐这本书时,他是这么说的:
除了幸福,我们似乎拥有一切。可是幸福在哪里?这已经是当下中国从个人到社会的大问题。这本书不提供答案,但却提供了寻找答案的方法。
这句推荐语,也许就是对这本书最为恰当的描述。
在本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从最初梦想成为《华尔街日报》的一名编辑,到后来的创业失败、重回校园,发现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以及面对癌症噩耗、坚强生活等等。他将自己的经历,与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与我们讨论人生规划问题。
作者在书中强调:“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这才是幸福的根源,并且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认真思考人生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想在这本书里听到快速成功的秘笈,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作者认为: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成功的定义。我们一生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深处的满足;搞清楚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如何评价自己人生的关键。这才是这本书真正想告诉我们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将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与人生规划问题巧妙地相互结合了起来。作者认为:企业管理中的理论除了可以帮助管理者解决公司所面临的危机,其实同样可以拿来进行个人人生规划——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衡量成功的标准,合理调配资源,从而拥抱幸福人生。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者的名字: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詹姆斯·奥沃斯和凯伦·迪伦。事实上,这本书源自于第一位作者,也就是克里斯坦森教授,当年在哈佛商学院发表的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演讲。这场演讲被誉为“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詹姆斯和担任《哈佛商业评论》编辑的凯伦,当时恰好聆听了这场演讲,为之触动,因此他俩就找到克里斯坦森教授,与之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在创作这本书时,当时的克里斯坦森刚刚被确诊患有淋巴癌,时刻忍受着化疗的痛苦和煎熬,但他依然用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会从如何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业、如何把你热爱的事业坚持下去、在发展事业的同时如何经营好家庭关系这三个方面,为你详细分享书中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一一展开。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第一部分内容: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小的时候,很多人都被问到过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有人说想当作家、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运动员……可是当我们长大后,却很少有人真的从事从小“梦想”的职业。当我们脱口说出梦想职业的时候,我们真正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吗?或者说,我们可能只是感觉这些职业看起来很“厉害”?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向我们强调了“战略”的规划,并且认为企业有企业的战略目标,个人同样应该有个人的战略目标。要找到一份你真正热爱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幸福的事业,那么有三个问题需要一一面对。
【第一个,真正激励你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可能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就是经济或物质激励。在作者看来,物质激励只在一些场合起作用,而不可能包打天下。比如一些高学历人才没有选择高报酬的工作,反而选择在公益组织或慈善机构工作。再比如,很多名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支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虽然没有高收入,却有很强的工作满足感。这些人生选择都无法用物质动机来解释。
作者认为,物质激励可能只是我们从事某项工作的一个基础因素。除基础因素之外,真正的动力因素应该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热爱和兴趣,也就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个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重视的动机。今天的人们都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要买房、要买车、要赢得别人羡慕的眼光、要成为父母的骄傲、要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等等。收入固然重要,但如果把收入作为求职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那么这份工作充其量只是你的谋生手段,不可能成为你毕业追求的事业。一份真正让你热爱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赚取金钱上,还应该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有挑战性的、能够获得认可的、锤炼责任感的、帮助个人成长的。只有找到你真正热爱的工作,你才会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第二个,如何把握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平衡】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周密战略和应急战略。所谓“周密战略”,是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已经制定好的周密计划,也可以说是预期机遇;而所谓“应急战略”,则是面对意外出现的机遇临时采取的措施。要找到一份既能给你动力,又能满足基础因素的职业是非常困难的,很少有人大学一毕业就找到一份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很少有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我们的人生规划总是处在周密战略和应急战略相互交错和调整的状态,当应急战略被证明有效,就会快速上升为周密战略。
在这一部分,作者以自己的求职生涯为例,做出一些感悟分享:作者在大一时的梦想是成为华尔街日报社的编辑,这是他的周密战略。可是在他申请这家报社暑期职位失败以后,恰巧得到了一个去咨询公司实习的机会。这家公司承诺了一些令人诱惑的待遇,于是他决定暂时接受这份工作,这是他的应急战略。在他创业失败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选择重回校园,并且因此找到了自己钟爱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实际上距离他的周密战略渐行渐远,而应急战略却一再占据优势,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所以说,在人生道路上,及时灵活地调整战略,其实是一件合理,而且也非常有必要的选择。这样你才不会错得太离谱,也能尽量少走些弯路。
【第三个,你所实施的战略与你的最终目标是否一致】换句话说,你努力实现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这听起来很荒谬,如果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什么要付出努力呢?可事实常常就是这么荒谬。作者认为: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资源配置是最关键的。为什么很多人终身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因为梦想不切实际还是因为他们只想不劳而获?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他们不肯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或者他们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在了错误的事情上。如果一个人把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事业上,在他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妻子和他闹离婚,孩子和他不亲近,这种资源配置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作者认为,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常常无法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倾向,我们总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能快速获得成就感的事情上,却忽略了那些对于长远发展有利的项目。作者在这里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就拿美国来说,尽管所有人都知道,现有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福利政策弊病重重,却没有哪个众议院议员提出解决方案。因为一旦有人提出减少福利,就等于把那些能够在高福利政策中得到好处的选民全都得罪了,因为一个提议被赶下台的代价是他们谁都不愿意承受的。
很多成功人士尽管知道家庭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可是陪伴爱人、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他们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职位晋升和赚取财富上。这个时候,他们所投入的资源与他们的战略目标就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如果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从现在开始就要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然后重新配置你的资源,这得你自己拿主意。
好了,说到这里我来为你做一个小结:为了找到一份热爱的事业,要面对并回答好三个问题。一、什么是动力因素,什么是基础因素,而你是出于哪个目的寻找工作的;二、处理好周密战略和应急战略的关系,要懂得何时调整和平衡;三、审视你所投入的资源与你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是否一致,确保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第二部分
下面我来为你分享第二部分的内容:如何把热爱的事业坚持下去?
三分钟热度是做不好事情的,世上每一种成功都是有备而来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目标就像是灯塔,管理者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促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作者认为,有效的企业目标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未来的“画像”,是管理者和员工在脑海中勾勒出来的企业将被建设成的样子。二是员工对“画像”的认同感,只有当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工作理想取得一致时,他们才会主动投入工作,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三是衡量标尺,一个成功的企业通常都建立起了一个能够让员工清晰评价自己工作的标尺。这样员工可以对照这个标尺,时刻提醒自己沿着企业目标前进。一个企业确定怎样的目标并不是出自偶然,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和规划。
看到这里,我又想起来了《OKR工作法》中提到的目标和关键结果。
作者关于企业目标的阐述同样适用于人生规划,那些领导社会改革运动的人都有着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圣雄甘地追逐一生的目标就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反英运动,实现印度的自由、平等和独立。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马丁·路德·金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提出要改变种族歧视,实现美国自由之邦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就离自己想成为的人更近了一步。
但是无可z否认的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机会和挑战。到底应该死守一开始定下的目标,还是及时调整目标呢?这一方面考验我们的耐性和智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目标本身的科学性。
在作者看来,实现未来“画像”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想要成为谁?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画像”中的自己并不是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停下脚步,重新考虑和选择,否则就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一旦确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付出100%的坚持,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并不困难,真正难的是,能否为了成为这样的人而付出全部牺牲和努力。
生活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为了得到高分,有的考生在考场作弊,结果被取消考试资格;有的运动员为了夺取金牌而使用违禁药物,从此葬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所以会有人愿意迈出铤而走险的那一步,无非是想让成功来得更容易些,“只犯一次错”的代价看起来总是很低的。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引入了边际成本的概念。通俗点说,也就是凡事一开始成本是很高的,但随着数量增加和进程拉长,成本会越来越低。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苹果手机生产第一台的时候成本非常高昂,但是生产到第100万台的时候,成本就很低了。在作者看来,这个思维的陷阱就在于,让人看不到“仅此一次”行为所要付出的真正代价。很多人觉得只受一次贿,只作一次弊,只逃一次票根本没什么关系,可问题是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一旦开始纵容自己犯错,心中的价值标尺、道德准则都会坍塌,一次犯错本质上就等于多次犯错。所以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的毁灭不是瞬间造就的,而是多个“仅此一次”累积的结果。
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26岁交易员因为积累了13亿美元的债务,使得英国巴林商业银行最终倒闭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犯了一个非常小的错误,可是为了掩盖这个小错误,他只能又去犯更多的错误,比如伪造文件、编造虚假报表等等。最终,他被判了六年半有期徒刑。在接受采访时,他说,他的动机并不是积累财富,而是为了让成功延续。如果一开始他就能预见这样的结果,他终将失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由、婚姻、事业,他还会做这样的决定吗?
作者在最后提醒我们,坚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破例一次“没有不良后果”所带来的窃喜将会诱惑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破例,最终踏入深渊。所以,抵制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永远不要迈出最危险的第一步。如果100次里面,能做到99次坚守底线,看起来似乎已经很有原则了,可结果与那些毫无原则的人也没什么区别,因为100-1=0,法律不会因为一个人只犯了一次法而选择原谅他。坚守原则虽然会让我们少占一些小便宜,却让我们的精神遗产更加丰富,得到更多人的敬仰,拥有更高的地位,这难道不是很值得吗?
简单总结一下:作者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为了把热爱的事业真正坚持下去,需要在确立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但他同时也认为,我们对待目标的态度不能过于死板和顽固,面对那些意外的机会和危险,要学会及时调整最初的目标,但是一旦确定下来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就要毫无保留地坚持,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抛弃长远的成功和幸福。
第三部分
下面我来为你分享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在发展事业的同时,如何经营好家庭关系?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开头就告诉我们:工作和事业给我们带来的是即时成就感,而家人给我们带来的则是长久的幸福感。如果想在多年以后成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从现在就要开始投资,因为钱不会自动装进口袋;如果想在将来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现在就要开始经营。但很多人却没意识到,我们和配偶、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样也需要投资和经营。
作者认为,要维持与家人之间长久的亲密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投资时间。在这里,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企业管理中的“好钱”和“坏钱”理论,把它们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行得通。如果你只花了很少的钱,就发现自己投资方向是错误的,并且及时调整方向,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就是“好钱”。相反,如果你把所有钱都投进去以后,才发现最初的策略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就是“坏钱”。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可能常常用“等我闲下来以后,我会加倍弥补你”这句话搪塞我们的家人,如果不能及时停止这种错误的做法,我们将永远没有机会投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我们快乐的真正源泉。作者认为,不要忽视世界上你最在乎的人,要在你对这种关系有需求前就进行投资。
其次,你要了解爱人的需要。作者认为,明确爱人的需求,是与爱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不应该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我们的一生都在从事着一份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当别人的配偶。很多人可能以为,做一个好丈夫就是要养家糊口,做一个好妻子就是要照顾好家庭。作者认为,这种理解不能说全错,但起码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当丈夫看到妻子一脸怒容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觉得妻子大概太累了,我应该帮她干点家务。可事实上,妻子想要的可能只是一个拥抱。作者认为,许多建立在无私奉献基础上的婚姻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给对方自己想给的,却从不考虑对方想要什么。用今天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你以为感动了全世界,到头来却只感动了自己。
再次,你要培养孩子获取成功的能力。作者在书中认为:戴尔曾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笔记本生产厂商之一,后来因为频繁地外包失去了核心竞争能力。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三点,一是资源,二是应用流程,三是行为价值取向。这个模型同样可以应用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当中。
作者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资源指的是他们从别处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应用流程指的是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通过上课听老师讲课,观察父母、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比方说,孩子在课堂上接收的知识,就是他的资源;但他如果利用这些知识,发明了一个小物件,这就是应用流程的能力了。再比如,一个孩子记住了父母的教导,要尊老爱幼,于是当他看到老人摔倒的时候,就主动上前把老人扶了起来。这就是从资源转化为应用流程能力的过程。价值取向指的是孩子的选择倾向,也就是他做某件事的动机。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关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考虑,这个考虑就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取向。比方说同样年龄的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觉得,考高分是最快乐的事,而另一个孩子却觉得,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写生才是最快乐的事,那么这两个孩子在分配业余时间上肯定会不一致。
再回到戴尔公司的经历来说,作者认为:现在很多家长一方面因为工作忙碌,另一方面急于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他们开始将培养孩子的任务外包出去。怎么外包呢?他们把孩子送到舞蹈、音乐、钢琴等各种课外辅导班和夏令营去,虽然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但孩子们可能并不喜欢,也难以投入进去,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这些家长和戴尔公司犯了同样的错误,一味关注孩子获取的资源,却忽视了对他们应用流程能力的培养,而这对他们今后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获得通往成功的能力呢?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资源、应用流程、价值取向三种能力呢?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每个家长的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家长要时刻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在孩子心目中留下很深的烙印,逐渐形成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家长一边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一边却对自己的父母不闻不问,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他独自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解决。家长出于疼爱孩子的考虑,为他们提供各种“现成”,久而久之,孩子的应用流程能力就会消退甚至丧失。
第三,家长要做的,不是逼迫孩子学习某种知识,而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任何人都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家长不能想当然地以为,热爱数学的孩子是有前途的,热爱绘画的孩子是不务正业的。家长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快乐成长,而不是用世俗标准扼杀他们的天性。
刚刚我为你讲述了要经营好家庭关系就要投入时间,满足爱人的情感需要,培养孩子获取成功的能力。事实上除此之外,我们还离不开一双看不见的手——家庭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比方说,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是诚信,那么无论谁担任管理人员,公司都不大可能出现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风气。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它是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工作的方式,换句话说,这也是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
作者认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家庭关系。家长们不可能永远待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做选择,所以培养孩子的能力才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帮助孩子增长知识远远没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来得重要,当看到有人偷窃,孩子会觉得这是对还是错呢?他觉得自己应该上前阻止、视而不见,还是参与其中呢?这些都涉及孩子心中的价值标尺,这个尺子从哪里来?就从家庭教育中来。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家庭文化同样决定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特定的家庭文化一旦形成,孩子们不再需要做每件事之前都来征求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希望他们怎样做,怎样做符合这个家庭的文化。如果在你们的家庭文化中,成功的定义就是拥有财富,那么你的孩子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弃一些无法获取直接经济利益的梦想。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固执已见,就无法得到父母的赞同、社会的肯定。文化是一个渗透的过程,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家长们不要小瞧它,家庭文化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作者认为,与家人之间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是我们快乐的源泉。要让这种源泉永流不息,首先你要投资时间,其次你要了解爱人的需要,再次你要培养孩子资源、应用流程、价值取向三种能力,最后你要努力建设良性循环的家庭文化。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如何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业。你要知道真正激励你的是什么,丰厚的薪酬只是你选择一份工作的基础因素,而不能使你爱上它。求职前你要做好周密计划,可面临偶然机会的时候,你又要懂得如何选择。你还要确保自己的努力方向与目标保持一致。
其次,我们谈到,如何把你真正热爱的事业坚持下去。世上最难的事就是坚持,一旦确定了目标,并且目标是科学合理的,就要始终坚持下去,不能允许自己毫无原则地破例。“仅此一次”边际思维的危险之处就在于,无论多小的错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必定会失去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针对如何在发展事业的同时经营好家庭关系,作者认为,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加深与配偶之间的感情。拒绝“无私奉献”,用孩子和爱人希望的方式爱他们。避免外包式悲剧,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今后获取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不要把家长责任甩包给培训机构。营造家庭文化,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
有人说,这是作者克里斯坦森面临死亡的人生三问,作为一个癌症患者,他表现出来的坚强令人动容。虽然他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成功”,但是字里行间都在启迪我们,不要被世俗的成功标准绑架,找到你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们都迫切地希望证明自己是成功的,可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感并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的渴望。如果你把陪伴孩子和爱人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无疑已经失去了生命中最蓬勃生长的部分。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花了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不要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妨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加深和爱人孩子之间的感情。作者之所以将自己对企业成败的分析结论运用到个人成功和幸福中去,就是因为和企业一样,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源于自己的选择。面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达到任何一个目标的时候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