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自己的一项缺点:自己学习一直强调量而忽视质,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还是其它,每次都会囫囵吞枣了许多内容,根本不管自己是否消化了。这给我也带来了许多困惑,为什么每次自己投入了比别人多的时间、刷了比别人多的题,读了比别人多的书、做了比别人多的事情,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一方面我只看到量变决定质变,但却忽视了质变对量变的反作用,倘若是积极作用,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和一位简书作者的观点有某些相似之处,“学习英语要重视输入和输出”,受这个观点的启发,我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到这个理论上。读完书后要问问自己本书讲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我有什么指导意义、下一步就是要尝试着讲给一个9岁的小孩(可以假想自己是个小孩子,怎样能清楚、浅显易懂的讲给小孩子听,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东西理解的不够透彻),之后就是尝试着把它写下来,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你会不自觉地获得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无论写得再好,考虑的再全面,在操作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自己从未考虑的因素,实践就是给自己机会去发现错误,改正之后再把自己的总结补充到以前的理论中去。简单的来说就是:
1.获得知识(可能是理论、观点、知识点、……)
2.获得自己的归纳 (针对自己)
3.尝试让小孩子理解(发现漏洞、模糊区)
4.弥补漏洞,回到2并加以完善
5.写作,将2系统化的总结
6.投入实践,检验2的正确与否
7.若正确,可以用2去指导自己,可以作为自己的世界观
若否,改正错误,完善2,然后在加以运用
这看似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尤其是第6步,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们通常很难一次就能获得正确的结论,但是循环的过程却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在写的过程中,我又灵光一现,这不就是哲学上说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观点获得之后需要投入实践,获得方法论,然后再用方法论去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动手做不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实践和认识论又有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不能再扯了,再写就扯远了,哲学确实是一个很奇妙的学科。
第二次写文章,思路有点儿乱,其实本来我是要写写近十年发生在我身上重大的事情,看看当时的这些事件的结果和预期,从而更好地分析、认识自己,结果写着写着偏题到学习上了。我觉得身边某些人终其一生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人,每天也就是跟随大众,然后浑浑噩噩过完一生,你跟他讲要学着去了解自己,他会说“了解自己有什么用,能当饭吃,能当钱花吗”,对于此我的回答是什么呢?答曰:没有回答,不想再和这种人争论了,浪费口舌。但是大部分会反问我“为什么不直接写自己的优缺点,非要去写写实例”。
在我看来,优缺点只是一个观点,观点是需要具体的事例去支持的,两者之间存在单项的推导关系,你可以从过往的种种经历中总结出自己的特征,当然有好有坏,但是你不能先给自己贴个标签,然后再去找经历去加以支持。某种程度上是鉴于人性的弱点,人有时候会想方设法、不惜一切去找偶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论证这个标签的合理性。我们需要的是从宏观上把握自己、了解自己,我们需要的是去正视自己,不是去满足假想的自己。举个简单的例子,东施和西施,大家都知道东施是个丑女、西施是个绝色大美女,但是东施从来不觉得自己丑。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西施漂亮而东施丑呢?除去书上对两人的外貌描写之外,更多的是通过别人看见她们之后的行为侧面描写的。无论男女看见西施都为之倾倒,看见东施都纷纷躲闪、并且嘲笑她丑人多作怪。假设有一个男人不想像众人一样嘲笑东施并且恰好被东施看见了,当东施也在写自我优点时,她可能会写“我是一个美貌的女人,因为男人对我笑了,但事实大家都知道。”其实正确的过程应该是“由于几乎所有人都嘲笑东施的样貌,因而至少她的相貌是丑陋的”,我们需要用事例,并且是高概率的事例去支持观点,而不是为了支持观点去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概率事件。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行为认知方法,有些人能够客观评价自己,这样的话,可以直接写出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对于爱主观评价自己的小伙伴们,还是多费点儿时间去写写事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