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人们对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越来越多的岗位不再抱有怀疑的时候,却相信创新领域似乎为人类保有了一份仅存的尊严。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确威力无穷,但它主要是提高了人类从事某些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创新领域,它却基本是无所作为的。
比如说,当人类发明了一个新产品,人工智能可以以比人类高得多的效率制造出这个产品,但是,它却无法创造出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产品。
人类对创新的自信,事实上仅仅来自于人类对自身意识领域的模糊认知。尽管,近年来,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前沿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人类如何思考的知识,但是,对这个过程中大量细节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的空白点。
其中,关于人类是如何实现创新的,尽管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但其中的神经传导机制,以及分子化学层面的运行机制却并没有清晰地掌握。
甚至,很多人对创新提出了许多神奇的解释,顿悟、灵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发挥了作用?看似“科学”的量子解释,等等。
在科学家完全搞明白人类是如何创新的之前,人们永远不会相信,机器也可以创新。
那么,创新到底是什么?机器是否永远无法创新?
如果剥去创新表面的神秘外衣,重新解读这一概念,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创新一点也不复杂,它简单到任何人,甚至机器都可以进行创新。
创新,从它的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其核心点就是一个“新”字,即制造出的东西是以前没有的,所以称为创造。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所谓的新它存在程度上的区别,也就是说一点点新和很新可能是不同的。
理论上,我们制造的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是不同的,就好像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不论多么标准的制造流程,其环境的轻微扰动最终都会导致两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许这个差别并不能为我们现有的检测手段所观察到。
因此,宽泛地理解,我们每一次制造都是一次创新。
所以,创新就是差异,就是不同,就是变化。更本质上,创新就是信息的重组。
由此可见,创新可以分为两个要素:一个是信息,输入信息的质量取决于他的非同质性,异质但可关联性,以及信息的量;另一个是重组,重组的创新性取决于他的方法。
创新又可以分为主动创新与被动创新。主动创新可以理解为人类主动开展的创新,而被动创新即人类非主动情况下的创新。
所有大自然的创新都可以理解为被动创新,而人类参与的创新中,既有主动的创新,也有被动的创新。比如,大量的错误、失误就造成了被动创新。
对于人类而言,大量的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人类制造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人类的需求服务的,当两个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服务于人类的需求上并不存在差别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去区分这种差别。
因此,是否有意义的创新是用是否满足人类新的需求来衡量的。
比如,不同的企业制造的两个汽车零部件,即使肉眼看上去完全相同,但其中一个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以上,而另一个却只能达到5年,那么,前一个产品对后一个产品就存在创新。因为它满足了人类对产品使用寿命的新需求。
人类的主动创新就是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动创新对人类就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中的许多创新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人类参与的被动创新中,有许多阴差阳错的创新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意义。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信息的重组正是它的强项。它可以远超人类个体,甚至是科学团体掌握大量的差异信息。并且,它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对这些信息进行任意重组。
这正是巴别图书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机器的创新能力远超人类。
但是,正如上文分析,人类追求的创新主要是有意义的创新,即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创新。人类的创新不但可以满足人类既有的需求,甚至还可以不断地为人类创造出新的需求。
虽然,有意义的创新,是创新的子集,因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自然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但是,在无数的创新可能性中,如何找到符合人类需要的创新,才是人工智能创新的最大困难。
这也是创新之所以还被许多人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领域的原因。
这个困难是否是不可突破的?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创新的理解日益深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越来越不能肯定。
只要人类的需求可以被参数化,人工智能便可以高效地以此为目标来建立它的计划,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就被转化为如何能够将人类的需求参数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