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的时候,稍闲些,读了朋友的一篇旧文。“笔墨前重后轻”,颇觉沉重;“人物性格的转变提前未做铺垫”,以至于读完文字的我,整个人心绪一直悬而未落。索性也就换个姿势让自己继续发了会儿呆。
1、我不会写故事
源于自己的文字长久接轨纸媒,我写人物通讯,我写报告文学,却唯独不写、也不会写故事。
简书里读文,我一边诚服着那些融合有作者思想深度的文字,也会沉浸在情节美好的故事文里期期艾艾。回头自顾自问,终究还是决定不会涉足去写故事文。
曾经,曾经不止三次五次,相熟的人问过:“你不会把我们写成故事吧?”也被初识人的问过:“你不会把我写进故事里吧?”
听闻此话种种,其实,其实内心里是难过的,有一种被人误解的挫败感。让身边的人,担心成为我文字里的A或者B,甲抑或乙,我无语地摇头再摇头。小学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的“文学作品大都来源于生活而又略高于生活”,原来我们大家都懂得也都还记忆深刻着。
学生的时候,有着大把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我读“武侠”,我迷“探案”,我恋“爱情文”。坐在那扇大玻璃窗下的我,也曾幻想过自己笔下的男主角、女主人公。
写文的这么多年来,在我还没开始学会如何去写故事文的时候,就已经被决定做了放弃。
2、我不喜看电视
最初,是公司里负责摄像专责的老师寻求撰稿,做“十佳党员”的人物视频。那个过程漫长但记忆深刻。
普通写文与电视语言,二者之间的跨越很难;十个人物主角需要呈现不同的情节内容与高潮点,也非易事。
后来的后来一直到现时,人物视频、培训留资、企业宣传,我已不再是观众席上忐忑自己作品有瑕疵的那一个,因为一路摸爬滚打,我已经驾轻就熟。
就是如此般与电视语言、视频脚本、微剧剧本磨合的我,却是常年不会主动去看电视的那一个,无论任何节目。
那是在很小的时候,被送至姨家小住,静谧深黑的夜里,被哭泣声惊醒。睡眼迷蒙里,小姨在关小音量看着字幕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那部电视剧里,哭的稀里哗啦。
以至于在长大的后来,我特意花费时间去读了张学良、赵一荻、于凤至。还有,还有当从母亲那里听闻小姨跟姨父家庭矛盾大打出手的时候,竟然连电视机都摔了,那一刻,思绪里依旧是小姨在一部电视剧里的泣不成声。
也是在那一刻,我知晓了,电视剧,其实于我们平常人而言,无非就是在别人的悲喜剧里放纵着自己的情感而已。
自己手头成片久了,时长、音乐、画面、录音、剪辑……太多人为设计与安放的元素,需要最先打动的那个人是自己,后续才有可能愉悦它的受众。所以,角色互换,我有很多情绪不再愿意去看电视、还有电视剧。
大国工匠、大国重器……都是团队合作里的老师直言告诉我“错过的好片”。我却深知,每倾心完成一部片子,我是要有多久的时间才可以把自己彻底从上一部片子里抽离,又是需要多久我才可以轻松地开始下一部片子的创作。
3、我不擅评文字
公司里有创刊发行了二十年之久的报纸,也练就了我业余校刊报纸的一双辣眼。日报社负责出刊的老师也曾直言是众多校稿者里最认真负责的那一个。
这个习惯导致我读文时,手边一定要有笔。过一遍文,最基本的别字、标点、语意、框架,都会勾画标识。
遇到错别字居多的,我会有放弃看文的急迫感。一篇文字,呈现给读者,连作者自己都不会回读进行纠错,旁人没有理由接受你的写文习惯。
遇到诸如“的、地、得”用法不符的,会心生遗憾。总觉得写文最基本的,还是应该掌握了解的好。
遇到常年坚持写文却唯独不见进步的,会心生着急。总觉得文字除了记录功能,我们更应该努力让其承载灵魂而久远传播正能量。
遇到习惯写网文短句的,我会隐有惋惜。网文短句,会让我们失去思考与创作的能力,毕竟,文字的唯美,写作手法的多样,我们在课本教材里都已品鉴并深感美好。
遇到……
遇到……
太多的遇到,我不敢随意评文,更不会轻易改文。唯奢望彼此久伴可以或多或少相互影响,各自取长补短,最终得以携手进步。
叶半居曾说:“我写完文字不爱检查的毛病,怕是要被你治好了”。
这,应该才是我们人海里相遇的最美遇见你。
4、我爱一人发呆
发呆很简单,也因为简单而迷人。它不分地方,不问缘由,不计成本,只在乎某一时刻发乎内心的需求。
发呆与幸福无关,也不是穿越,但它能让干瘪的心积累一些充盈感,让疲惫的心惬意地打个盹儿。
最容易发呆的地方,是在夏日午后的课堂上。同桌翻试卷的哗啦声慢慢消失,讲台上老师整齐的粉笔字渐渐东倒西歪,头顶上旋转的吊扇像入睡似的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并没有动弹,却感觉自己正在翻山越岭地离开。等到一个粉笔头扔过来,或下课铃声骤响时,一切又都回来了。
发呆像一处留白,它给需要的人一点时间,重新找到自己,并回到自己的位置。
成年后,每天身不由己地忙着,节奏太快,常常会在睡眠稀薄的夜里,觉得灵魂跟不上脚步。只有随时随地的发呆,总能为自己挣得小面积的放空时间。当心情逼仄时,只用转过身去,让自己抽空,让身心出逃一会儿。
发呆,说到底,就是在无法逃离的世界坦然地出走一会儿,等待内心清洁,灵魂赶上来,继续做那个不着浊色、铮然有声、弹拨清音的自己。
如今,一篇文里着回忆,桩桩件件,细忖起来,想要的未来,实在不必壮美,铺纸展笔,一笔一画,一抹文字的香韵就已足够。
感谢韩涵微语老师的精心指导。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魂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是文字推荐官: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备注:文中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萍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