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八点半,我打开抖音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之所以对他的演讲感兴趣,是因为在2021年的下半年,我在他的得到APP里学习完《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觉得很有收获,让我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我对罗振宇的演讲产生了好奇,好奇他会讲些什么?我因为带孩子直播只看了一部分,但是对他讲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今天中午上班午休时,我用1.5倍的速度看完罗振宇四小时的演讲。
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未来做事情,加入一些照顾顾客情绪的小动作,会让自己的产品更受欢迎,同理,管理员工亦是如此。即,照顾别人的情绪问题,会让你受益。
第二个感受是,这次演讲减轻了我心里的一些焦虑。罗老师分享了这一年自己记在小本本上一些有触动的句子。其中“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赫伯特 西蒙”,这句话让我也很有感触。
这段时间,我家正在上高一的女儿面临选科(选文理,以及赋分的两门科目)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一个兴趣爱好,或者自己有职业设想,选科也就好选很多,但是我家孩子都没有。而且女儿在过去的三次测试性考试中,成绩还颇不稳定。所以,选科对我来说特别纠结。女儿也纠结,但是她为了让自己在高三时有更多选择,她想选择理科(理科填高考志愿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专业可选,文科只有百分之四十多)。因为21级的孩子,很多高考志愿中很多专业需要连选物化,所以赋分的其中一门必选化学,另外一门孩子选的地理,她的理由是小时候我给她买中国地图磁铁拼图给她,所以觉得地理还挺有趣。所以我家现在的选科组合是物化地。
现在高考有很多不确定性,最主要的是你考高分不一定能上好学校,原因可能是你没选好科,没填好志愿,等等。而选科,填志愿,给孩子报综评等等都是需要家长参与的事情,我焦虑的是担心自己没做好,耽误孩子的前程。
今天听罗老师的跨年演讲,我发现无论怎样选择,前程都无法确定。而老师摘抄的“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却是这三年里需要做的事情,就像老师的开场白:“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女儿现在没有目标,但是已经做出选择,选择理科,并且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用自己的努力,争取获得更多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权。也许在这三年里,她能够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许还是想不清楚,也没关系,先选择一个自己能长期坚持学习的内容,然后再想出路。就像罗老师跨年演讲里说的小森林的故事。在一个小森林里迷了路,那就听水流声在哪里,然后沿着水流走就会走出森林。“流水可能会绕路,但绝不回头。”我们的选科就是一条流水,顺着这条“流水”,走出高考的这片“森林”。
所以没什么好焦虑的,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那就会组合成一个无悔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