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同事,与周围人的关系怎么样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心理学老师武志红说:人最重要的就是连接。也就是关系。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这上面认知都比较低,尤其在亲密关系上,比如对待好朋友、男朋友、老公或孩子方面。
你越想要改变一个人,让他按照你所谓的正确的理念去做,就越会变成说教,结果适得其反,他不会变成你期望的样子,所以不要随便去直接让一个人去改这个改那个,这样会让关系更不好。
比如,一个哥们儿爱抽烟,其实他身体比较瘦,肺也不太好,医生让他戒,所有人都让他戒,他说自己也想戒掉,但就是戒不掉,为此还去买了一本叫《这本书能教你戒烟》的书看,刚开始有点效果,可后面还是继续抽着。于是我觉得他有这个意愿,那就帮助他一下吧,因为无法自控就需要外力辅助,经常监督他,各种方法都为他想尽了,比如让他去参观肺癌病房,每天少抽一点点,吃口香糖,写戒烟札记,向所有人立flag戒烟,了解烟的各种成分危害等。
刚开始他还能礼貌性地说好,试着去戒,然后解释他的抽烟情况,比如打游戏、想事情和心烦的时候,不自觉就想抽。可是后来时间一长渐渐就不搭理我了,还说我为他想的那些办法,说的那些道理,那本书里都有,也就是说“虽然我懂得很多道理,可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说,“让你说得我又想来一根了” ,最后直接反抗,干脆说“就是不想戒,目前还不想戒”!
看来我说的那些自以为对他好的,根本没用,反而让他觉得压力大,心烦了。
应用心理学老师陈海贤说: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内疚和自责增加了你的焦虑和压力,那你会用什么办法处理它们呢?当然还是吸烟、乱吃东西、拖延这些老方法了。所以,越是自责,你就越容易放纵自己。这就陷入 “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 的恶性循环。
于是我们的关系反而不好了,以前遇到什么事都会告诉我,现在很多都不愿意和我说了。这在夫妻关系中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妻子老想让老公按照她自认为正确的理念去改,而老公老也做不到,即便知道这些道理,依然是老样子。

那该怎么做呢?
改变习惯是需要过程的,需要了解这其中的心理过程。心理学老师陈海贤在他的专栏里写了四五节课,总结起来就是:
1.行为是如何被维持的,改变的困难在哪里。改变很难发生,是因为:
旧有的行为有它的好处,像是抽烟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思考的时候喜欢抽,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喜欢抽,或者抽烟会自我感觉良好,似乎很man很酷;
心理舒适区让我们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阻碍改变的心理免疫系统。
2.引发改变的一些方法,包括:
检验行为背后的规则;
积累一些小成功:一点点改变,慢慢养成习惯的脑回路;
为自己制造改变的场:读书在固定地方读,工作在固定地方工作,为改变创造触发的环境条件;
激发情绪:不让消极情绪控制自己,而让积极情绪正面引发改变。
3. 改变的前提就是先接纳,接纳他的这一切自认为不好的行为,然后关注关系本身,而非需要改变的事,即激发出改变后面的爱与期待,改变便会发生。
接纳他的无法改变之后,他也能接纳自己,不那么焦虑,感到压力大。不再去说教他,他也不那么烦心了,这样关系也缓和很多了!
另外一个案例是妻子不再去说教爱屯鞋子、玩游戏、刷手机的老公,而是通过学理财,慢慢地每个月都会把家中的损益表都整理整理,邀请他两个人一起坐下来分析;也聊很多他们各自所珍重的核心价值、理想的生活状态等等走心的话题;再到最近半年他们的投资终于上了轨道,钱活了起来……神奇的是,渐渐地就发现他三个月、半年、一年都没买过鞋了。
这其中说明自己悟到的更有用,之前妻子说过好几次这些也都没用,但通过另外一种让他舒服的方式,增进关系的方式反而更有用了。因为在这整个过程里,他们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关系因为谈钱、谈理想的契合和努力而变得更加紧密。
他此刻不愿意为你改变某一件你很希望的小事情,很可能是你们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某种通透的状态。所以请先关注关系。做一切为增进了解、增进关系的努力。哪怕吵一架去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让关系变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一起”的过程里你们的磨合、对彼此的了解,和“一起”的感觉。如果暂时还达不到“一起”,就自己先做起来,平静地、坚持地做自己内心认同的事情。把时间线拉长后,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子里必然会产生影响。
在生活里,他要不要改变,是他的需求。他要是没有这个需求,咱说破了嘴皮子也没有用,可能他还会越锁越紧,最后变成无谓的反抗。
只有我们自己先活出来希望达到的效果,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这段关系变得更好,这个“卖”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观念的销售行为才有可能成功。
改变不改变某个习惯是他的决定,你们俩有没有更好的相处才是更重要的事。
要相信他会在他自己的路上慢慢走着,只是时快时慢;与此同时,我也并肩前行,觉察着自己想要改变对方、总以为自己所掌握的是“绝对正确”的每一个执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