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了将近200本书,里面用优美文字打动我的,莫过于诺奖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蛇结》,他将爱情、家庭、婚姻,还有在生活中挣扎的心境,都用独特而震撼心灵的文字深深感动了我。
莫里亚克1885年出生于法国的波尔多,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被称为是“代表了法国文学的精粹,是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丽的一颗珍珠。”
最近在看的《给麻风病人的吻》,是我看的他的第二本书。本书收录了两篇中篇小说《给麻风病人的吻》和《母亲大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长篇,因为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有联系的。
本书依然延续了他优美细腻的文字风格,并把忧郁与哀伤融入其中,极致诠释了什么是“爱而不得的痛苦”。
莫利亚克不愧被称为是“描绘痛苦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那种涓涓流淌的情绪,从字里行间不断浸透,最后直抵人心。
比如在《给麻风病人的吻》中,描绘自卑男主初遇女主时的心境是这样的:“她激起了他人性中的至善,也激起了他人性中的至恶,既驱使他萌生高尚的思想,也勾引她耽于邪恶的快乐。”将一个扭曲自卑人的内心剖析得淋漓尽致。
本篇故事里的男主在我看来,人生本可以不那么可悲。他出身富裕,是家里的独子,虽然相貌丑陋体弱多病行为古怪,但要说娶妻生子,对他来说只要他愿意,仍然可以娶到年轻漂亮的姑娘,生个漂亮的孩子。
但在内心,有股深深的自卑始终缠绕着他,致使这种情愫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连家里仆人的孩子,他都不敢睁眼瞧上一眼,原因是那个小伙子帅气又阳光,让他联想到自己就痛苦无比。
就算是这样的他,后来也结婚了,而且是跟自己心动的女孩,结局本应完美。
别人都道是对恩爱夫妻,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两个人的心因为婚姻捆锁而离得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里,没有背叛,没有偷情。反而是为对方着想的脉脉温情害了彼此。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矫情吧?但身在其中的人,谁没为自己的生活和情绪矫情过呢?
——
本书中的另一篇《母亲大人》,主角是上一篇男主的姑姑和堂哥,相比于上一篇,这篇故事相对更加奇葩。
堂哥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却还是母亲面前的乖宝宝,一个十足的妈宝男。好不容易结婚了,妻子与婆婆之间却上演了经典的争夺闹剧。
最终以婆婆胜利,妻子产后高烧导致心脏衰竭死去而告终。
妻子在世时,丈夫从来没有为了妻子与母亲作对过,丈夫与婆婆一个阵营,妻子自己孤军奋战。
然而,在妻子去世后,丈夫仿佛一夜之间长大,终于明白了他这辈子都活在母亲的阴影下,从没有为自己争取过想要的东西。他开始疏远母亲,但他又不得不仍然与母亲同住。
在莫里亚克的笔下,就连寻常的生活琐碎都是金句。
比如描写妻子即将死亡时,他这样说:“这副身体从未在爱情中焚烧,却要在死亡中燃烬。这肉体还没有了解自己的秘密就要结束了。没有任何泪水涟涟的面孔被她甩在身后并令她意识到自己正在滑向黑暗的深渊。她在悄然逝去,无人疼爱的人大抵都会这样悄然逝去。”
描写母亲之于儿子的情感,他这样说:“为了不失去儿子,她宁可让他当个残疾人;只有剥夺了他所有的能力,她才掌控得了他。”
描写母亲输给死去的儿媳,他这样说:“占上风的,总是那些离开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干扰爱情的发酵。错的总是那些在场的人。”
——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总会碰到许许多多不如意,但将这些情绪化作文字记录下来,或者将生命中碰到的事情转化成另一个故事用文字呈现出来,就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和思考。
莫里亚克的文字值得逐字逐句推敲,在他的描写中,那种内心极致的扭曲与弱小,都随着文字在细细流淌。这是一本我愿意花时间、看得极慢的书,在这些文字中,仿佛可以看到人在婚姻中的受伤与无奈,还有自己和自己较量的心理状态。
好书值得反复回味。本书与《蛇结》的不同之处在于,《蛇结》的主人公用了50年将家庭温情拒之门外,等到行将就木时终于幡然悔悟;而本书则是侧重于那份失去后内心被激发出的情感,那份情感既是滋润心田的养分,也是杀死内心的罪魁祸首。
而《给麻风病人的吻》与《蛇结》的相同之处在于,作者都是用细腻优美的文字,一点点渗透到读者内心,慢慢掀起波澜,随着涟漪一点点加深,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狂风骤雨,读过以后,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