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日 听 歌(二)
——嘎达梅林
很多年以前,我就听过这么一首叫《嘎达梅林》的歌。歌中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歌中那高亢苍劲的歌声,至今还都历历在目,也都难以忘怀。今天再去听腾格尔所演唱的,马头琴所伴奏的《嘎达梅林》,就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挥之不去的,穿透心房的,天籁般之音的感觉。腾格尔曾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人,他对嘎达梅林是怀有一种天然的敬意。其实,这一首歌是一首很古老的蒙古族民歌。后来逐渐地演变与不断地改编,就成就了今天的,一首男中音所演唱的歌曲。特别是歌曲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马头琴,对于今天的蒙古族而言,早已超越了乐器的含义)用最传统的蒙古长调和呼麦的烘托之下,用最为蒙古族演唱的方式来演唱。总让人能产生处一种很神圣的,能让人感受到草原上的那股浓郁的气息和英雄嘎达梅林的形象。他就如同是朋友、是伴侣、是家人一样,深深地浸润在蒙古人民的心中,也深深地隽刻在我们的心里。就像是歌中深情而又婉转地唱到的那样;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
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
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歌曲采用的是四四拍子,啦咪咪唻咪 唆啦哆啦 唻味唻哆啦 ……
我以为,歌中的那悠扬而遥远的马头琴声与深沉意境的歌声与草原文明生态是息息相近的,也与蒙古人的情感流入是切切相吸的。尤其是对于那美丽辽阔的大草原的描摹,对于那勤劳勇敢的蒙古人的心灵的揭示,对于那马头琴的独有诉说般的乐音。远远比那一些所谓的大画家的色彩,远远比那一些所谓的大诗人的词句,更加能去贴近传神的大草原,也更加能去理解化境的蒙古人。就像是乐曲所开始的那一段腕转宁静的曲调,那一段宁静宽广的引子,在讲述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时,轻轻地向我们打开了他的故事的画卷一样。不是吗?一只在空中翱翔的小鸿雁,正俯瞰着风景优美的科尔沁草原,也正穿越着时空去寻找那英雄的嘎达梅林所留下的历史的痕迹。特别是到了歌曲的高潮部分,腾格尔以他那高亢的蒙古长调,立刻就把整个意境和情绪都带到了那悲壮的战斗场景以及嘎达梅林英雄就义的画面。这是他在为英雄悲惨的结局而哭泣,是在为英雄壮烈的离去而呼唤,也更是在为英雄安息在草原母亲的怀里而祝福。
我也以为,蒙古族作为一个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民歌也具有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的特征。《嘎达梅林》作为一首其代表性的作品,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我们知道,这一首歌曲的旋律采用的是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是一首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短调民歌。它的音调宽广豪迈、庄重肃穆,既能表现了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又能突出了英雄的高大形象。
我们也知道,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部长篇的叙事民歌。唱得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发一位蒙古英雄叫嘎达梅林(“嘎达”是名字,“梅林”是职位的官名)率领着蒙古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中的传奇的故事。
有人曾告诉我说,该乐曲的旋律是在宽广宁静的背景中徐缓展开的,这是一幅多么辽阔壮美的草原风景画。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微风拂晓,牧草摇曳,成群的牛羊在野草花海中散步,一派祥和的牧民生活发景象。真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那英雄的高远气节和风吹草低的蒙古草原的气息。
有人又曾告诉我说,该歌曲的歌词苍凉而又沧桑,隐含着一种辛酸、一种哀伤。在这一种的辛酸与哀伤的感觉背后,则是草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的寄冀与憧憬,并为之它而奋斗不息的一种战斗的精神和勇于胜利的一种英雄的气概。
其实我也记得,在很早很早的以前,也有一首叫《敕勒歌》的民歌诞生。它所描写的就是今天的蒙古北部的阴山山脉下的敕勒族的游牧民,以及北国草原上的壮丽富饶的风光景色。有诗为证;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的意思是在说;在阴山脚下啊,有一个敕勒族牧民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在敕勒川的天空上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好像是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在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浪,那风吹到草低之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这是一首很古老的,很鲜明的,具有游牧民族色彩的,又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的民歌。它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是浑然天成的,质直朴素的,意韵真切的,也无难涩之句。有的只是一种浅近而明快的,酣畅而淋漓的,唱出了游牧民族的彪悍豪迈的情怀。哈哈,扯远了。
最后我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的《晓起信笔》中所感叹的那样写道;“年年有三伏,日日非故吾”。他的意思是在说:每年都有三伏天,每一天都不是旧的我,来结束我今日的文章。
我喜欢听腾格尔所唱的嘎达梅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