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老师,你好,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已经关注你有一段时间了,觉得你非常励志,身上有多优点值得我去学习,我也特别喜欢看书,我读的有专业类的,也有文学的,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管理的书籍。我想向你咨询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做到看完一本书,让他真正起到一定作用,也就是说你能把这本书的知识吸收了,并学会利用?希望筝老师能够指导一下,谢谢!
前今天收到@Seeyou迷彩 的私信,可能很多朋友都有这个困惑,我一起解答下。
一、如何读完一本书
这要看你对“读完”的理解了,我对它的理解分成几个阶段。
1、学生时代:不逐字读完,我感觉没读一样,对不起这本书,人家那么厉害的人写得,我怎么能跳读呢。其实这种心理没什么不好。
2、工作后:都翻一遍,我就认为读完了,用速读的方式读。
3、有自己的阅读方法之后: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对我有启发,甚至任何一句话对我有启发,解决了我当下的问题,我就认为读完了。
因为提问的对象是个研究生在读,可能像我第一、二阶段的心理,所以我针对性提出“读完”的方法。
A.笔记大纲整理法
B.重写一本书法
这两个方法,我在不同场景下会挑选使用。如果阅读的是自己关注的领域,比如我做时间管理、演讲培训的,我一般会用B,但如果是其他类型的,我会选择用A。
A.笔记大纲整理法
即从任何章节开始,记录笔记内容,按照
触动我的原话
我的感悟,即我想到了什么,它在什么地方被用上了,什么公司什么业务用过
我可以用在哪里
你可以第一遍直接记录在书上,然后整理到幕布(mubu.com)里。
记录的过程,你发现读者肯定会有“废话”,即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而因为超出你的知识理解范畴,你在不同章节都进行了标记,那就可以“合并整理”,即“压缩一下”。
用幕布的好处是,不同记录的内容,可以自由拖动,合并在一起,省了“剪切、粘贴”的麻烦。
此方法理解起来不费事,操作起来,一本书得用个累计2小时以上整理时间,阅读及记录感悟时间不包含在内,如果都算上,20小时左右,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是管理类的书,可能需要一整个星期的业余时间。
B.重写一本书法
重写一本书法,其实就是你对书的目录有个重新设计,按照你这个级别的人的阅读喜好,第一章先放概念,还是先放某个具体问题,以及对应的案例,方法大概是3EF,即解释 举例 练习 反馈。
这听起来比较抽象,实际操作的时候,你只需要思考一件事“如果我是读者,我希望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读到不同地方,我会想到什么。
你就按照这个思路,重新写个书的目录,然后把原书中对应的知识点先摆进去,然后你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个知识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读、所见所闻,加上对应的案例,也可以加个练习题,一般是判断选择题,检测自己的掌握程度。如果不会加练习题,就做到前两步:知识点+案例。
二、如何吸收一本书的知识
你在学生时代对知识的吸收率是不够的,因为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你只能说懂了一个知识,但具体应用和变幻方式是不太理解的,但你无需给自己太大压力。
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广泛积累基础理论,多学科的学习,比如心理学、社会科学、脑科学、管理理论,融合在一起看,它们会互相打通你的知识盲点,哪怕一开始完全不懂,或者一知半解,随着知识积累,在不同学科间看到同一个知识,你会有一天恍然大悟。
工作后的知识理解,多半是带着实际遇到的工作问题、项目困难,所以理解率会相对较高。但如果工作环境中没有太多问题,或者经手的工作任务不怎么费脑,那你读书时也很难达到这层效果。还是走第一步,把书读完,用我分享的AB两个方法。
三、如何应用书中的知识
工作中其实很好应用,但是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可应用场景。所以,我推荐大家做“读书会”,把你对这本书的知识理解,以案例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引导大家参与到案例建设和习题中来。
一个人读书享受的是你跟自己的对话,我教我内在的自己学习,我是我自己的老师,我打开书请我内在的自己读,乐趣是这么产生的;一个人带着一群人读书,乐趣在于分享,我分享给你们我的阅读感悟,我的新的见解,可能远超过这本书,但不超过它所在的主题。
如果找不到阅读的乐趣,那谈不上应用知识,因为你一直强迫自己吸收知识而不得的过程。
读书会的形式比较简单,你可以发起一本书的共读共创活动,看看有多少人报名,拉个群, 然后也把内容分发到微博上,@本书作者或者出版社,或者我这种读书人,求点评、求送书什么的,这个过程中你大概经历了几个步骤:
消化理论
完成读书会作品,跟大家分享
传播你在做得这件事
没准会顺道有个读书界的人给你背书
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我这个月的阅读目标是20本书,时间管理、演讲和培训方向。不立个flag其实我也不想读,感兴趣的你可以一起每天晒进度,互相督促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