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年春天,看花人去了大林寺

那年春天,看花人去了大林寺

作者: 素素1 | 来源:发表于2023-08-04 18:56 被阅读0次

        华文未来签约作家言诗语老师新作《白居易传:长恨春归无觅处》是继《仓央嘉措诗传全集:那一天那一年那一世》又一部以诗人生平为内容的传记。

        白居易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一样,活出了真实,活出了平淡,活出了成功。

        白居易是中国著名的唐朝诗人,诗名与李白、杜甫齐名。白居易对于诗坛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深刻认识到现实是创作的源泉,他不反对想象,但他更愿意自己的作品忠诚于现实,比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无论是皇家佳人,还是走卒歌女,都能得到白居易的关注与书写。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乐府诗的精神内核。 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紧密结合社会,上至朝堂政事, 下至平民居家,桩桩件件被融汇其间,曲折地表达着白居易对大唐王朝的急切关注。白居易新乐府诗不仅讲求文本故事的现实色彩,更追求故事内容的真实悲苦。

        白居易作品的特质在于真实,真实有万钧之力。正因为真实,白居易作品流传千古,读他的诗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只有根据事物真相写出的诗歌,才能可信。比起那些无底线的粉饰,真实使其作品记录现实、反映现实、干预现实。

        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因时而生,因势而兴。白居易生活在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有宦官专权,有朋党相争,有藩镇割据,有异族入侵。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格外尖锐,引起有志之士情感与理智的剧烈冲突。本应对这个时代、这段历史进行深刻反思,但有些文人却扮演着粉饰的角色,比如大历十才子,他们热衷于咏叹山水,讴歌太平盛世。

        白居易与他们不是一类人,他不愿意自我麻醉,而是选择拿起诗歌这一批判的武器,与有志之士一起,率先在文学领域进行革新,写讽喻诗,不写山水诗、咏怀诗。

        新乐府诗算不上真正的叙事诗,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发一己之情。

        不仅如此,白居易以牺牲艺术为代价,为每一篇讽喻诗都增添议论的“尾巴”,形成独特的格调,使诗不再是诗,为了真实而使语言更加直白,只剩下训教的字符,诗的感性色彩荡然无存。

相关文章

  • 周三课堂纪录📝

    第一节 古诗律动 大林寺桃花 骆骆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

  • 白居易雅正

    大林寺桃花

  • 刘滨峰书白居易诗

    《大林寺桃花》

  • 沈括质疑白居易《大林寺桃花》(2020-01-03)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 人间四月芳菲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配图 白居易当时被贬到了江州任职,认为自己仕途的春天已经逝...

  • 背诗(第10首)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寺名,...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芳菲,泛指花。尽:指...

  • 大林寺桃花

    千年前的一个晚春时节,有位多情的文人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他的内心是那么伤感,朝廷朋党相争,权臣当道让他的政治理想...

  •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 唐·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今日天晴,约上几位好友去爬庐山,说说笑笑着不知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年春天,看花人去了大林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zv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