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每个人都想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自私:基于个人的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和反应。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关于到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最开始随着经济学的建立,就认为其基础就是“人是理性的”。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看下面的例子:
有位经济学家理查德.莱斯特调研企业发现,当员工工资占比上升的时候,企业家并没有少雇员工,产品价格也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家对成本的变化并不是那么敏感。只是当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时,产品的价格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企业家在做决策时,并没有完全根据经济学家所说的最优化原则去做
因此,经济学把基础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结论,是不完全成立的。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就没有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域。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存在所谓的最优解。如果是成立的,那么经济学跟人是不是理性就没有关系了。
那么经济学的基础是什么呢?先来个例子:
假如上海发生了一种不知道的灾难,大家只能开车去三亚避难,那么不管个人如何选择自己的路线,最后只有那些选择了沿途有加油站路线的人,才能成功逃离上海。你可能一开始考虑来考虑去,觉得高速快,结果最后发现高速人多,加油站少,最终还是没法到达目的的。只有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才能活下来,活着才有意义,才是最有效的路径。
所以,活着是人类的唯一终极目标。经济学应该也要为人类的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经济学于是有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条件,当时是被一个年轻的经济学家阿曼.阿尔钦提出来的。
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能够活下来,而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脉相承:适者生存!
对于经济学的这个基础,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研究人怎样才能生存,一个是如何活的更好。第一层含义,怎样才能生存,当今社会情况,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对于人类来说却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人类世界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物质稀少等,的确值得研究;第二层含义,如何活得更好,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是很实用的研究。如果知道条件发生改变后,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就会做出对生存最有力的决策。举个例子,如果知道一个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投资股市,获得股市上涨的红利,改善经济条件,不就能生存的更好吗;如果农民知道下雨之后,播种更容易发芽,人们就会在春节雨后播种,同时会把实物储存足够,让自己能活到春节播种收获的时间,也能活的更好。
有人可能会发问了,不惜一切代价活的更好,那就不是自私吗?那么人到底是自私的,还是理性的?怎么理解呢?
到凯恩斯出场了,《国富论》书的作者,应该都听说过他的名字把,响当当的人物,不是学经济学的我也是早有耳闻。来看看他的观点吧:
1,人是自私的。
2,人不仅仅是自私的,同时还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3,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前面两点很容易理解,怎么理解第三点呢,还是举例子吧。比如最近闹得全国不得安宁的新冠肺炎,起源是武汉,当然武汉也是最严重的受灾区,最后甚至整个武汉封城,到最后湖北也封城。紧接着武汉不断的传出死讯,灾难级别不亚于震等。但是距离湖北很远的城市里的人们会怎么做呢?首选肯定是想到距离湖北有多远,假如是东北,一看这么远,心里就放心了;然后看身边有没有去过武汉的,有么有接触史,没有,那就更感觉安枕无忧了。但是第二点又说了,人是有同情心的,于是远在很远的人们会拿出手机哀悼死难的抗病毒英雄,感概人的脆弱,病毒的肆虐。打开微博、朋友圈发两个蜡烛,说些悼念的话。如果不是政府强制要求,远在他方的城市才会封城,人们发完朋友圈之后,可能就象没有发生一样。甚至后来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还有人聚众活动。
所以人是自私的,但也有爱心,爱心只能适用于小圈子,无法延申到更大范围,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市场整这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才能满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需求。这次肺炎管理的陌生人就是政府,市政府在维持这一切,否者后果不堪设想。
要敲黑板啦,说重点了:
关于自私和同情心,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