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选之文旅行简友广场
叶老师游记:西塞山怀古

叶老师游记:西塞山怀古

作者: 叶老师yp | 来源:发表于2020-09-26 14:54 被阅读0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诗人张志和即兴填写的这首古词名篇《渔歌子》,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人们反复吟诵而历久不衰。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学时代背诵过的东西,很长时间都不会忘却。伴随着“白鹭”、“桃花”和“鳜鱼”,“西塞山”早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似乎永远也挥之不去。

    西塞山其实就在我们湖北——近年来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的黄石市,离武汉仅1 个小时的车程。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一直没有想到要去看看。终于等到了这个双休日,前往造访的又恰好是黄石市西塞山区的学校,才有了机会登上这座刻在记忆中的历史名山。

    准确地讲,西塞山其实不能称为“山”,它的海拔仅176.5米——以登山者的目光看,仅仅一个小土坡而已。然而,因为它突兀挺立在长江边,临江一面为悬崖绝壁,构成了一道过往商船必经的险隘关口,自古以来,就以“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和扼守天险的地形,集古战场和风景名胜于一身。

    如果在春天登西塞,且不说“桃花流水”,就连青山叠翠也会给人赏心悦目的快感和愉悦。

    可是,冬天来观同一景致,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正午,枯黄的草木也只会增添几许历史的苍凉感。

    登山的必经之路,蜿蜒曲折。不知道为什么,双休日出游,这座记忆深处的古名山也几乎没有游人,杂草丛生,树木凌乱,一派萧瑟景象。

    即便如此,留影还是必需的“功课”。毕竟,“西塞山前白鹭飞……”这历史名篇名句,直到今天依然再一次被我国语文新课程标准列入了小学生“必背的七十首”古代诗词之中。

    估计“白鹭”是无缘看到了。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了西塞山一处最美的景点——白鹭栖息地,由于成千上万的白鹭云集,遮天蔽日,鸟粪日日堆砌,竟然把岩石和树木都染成了一遍雪白,形成了被称作“西塞残雪”的自然奇观。

    让西塞山出名的,主要还不是《渔歌子》。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扼守长江中游,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有历史记载的大小战事就有百余次。例如:三国时期,东吴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其弟孙权也曾三次征伐黄祖,使西塞山狼烟不断。其后,西晋倾举国之兵分道伐吴,浮江东下,吴人设置“铁锁横江”重点把守,晋军激战西塞山后一举灭了吴国,三国分立的局面终告结束。元朝期间,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设重兵扎寨西塞山,后被卜颜铁木儿歼灭。到了明末,李自成取南京途中“兵败富池口”,后经西塞山转战鄂南。清咸丰三年,洪秀全率太平军弃武昌东下,在西塞山战胜清军,东进南京建都。之后,太平军又与清军争夺武汉,在西塞山展开过恶战。西塞山最后一次重大战事发生在1938年,国民党精锐部队七十四师等,在西塞山与日寇混战五昼夜,重创了日军。

    西塞山怀古,古战场才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关注的焦点。李白、刘禹锡、韦应物、陆游、苏轼、黄庭坚等唐宋大家,都在此留下了佳句。山顶上陈列着仿造的几门古炮,依稀再现了这个军事要塞的千年雄姿。

    为了后人的怀古,西塞山北峰山巅建造了一座秀美的仿古亭,取名“北望亭”,

    此处可俯视江涛奔腾东去,眺望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的碧绿万倾。

    站在北望亭上,看悠悠江水;一叶扁舟,点缀在碧波万倾之中,泛起层层涟漪。

    此情此景,不能不引出思古之幽情,心中默默吟诵着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神来之笔: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是啊,孙坚、孙策、孙权开创的“金陵王气”,在晋军将领王浚沿江东下的浩荡水军面前黯然失色,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吴国基业一朝化为乌有,“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面对寥廓江天,不由得发出“人世几回伤往事”的感叹,沧海桑田,河山依旧,惟有“芦荻”迎着萧萧秋风轻轻摇动……。只有站在“北望亭”上,才知道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时的心境,果然不负“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的赞誉。

    翘首西望,黄石全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雾中。不知是因工业污染造成能见度不高,还是我只带了“傻瓜相机”分辨率差的原因,正午逆光下的“黄石”,居然被我拍成了“黄昏”。码头江边隐隐约约可见捕鱼的小船队,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的图景。

    从北望亭下山,直奔江边。途中,经过报恩观遗址。报恩观是南宋名将吕文德之子为其父所建,早已毁于战火。重修的长廊和临江小亭也已破旧不堪。

    据说,西塞山曾六次发现古钱窖,此处即为“天下钱窖之首”。陪同游山的西塞区老师讲到,古钱窖最后一次发现正逢十年内乱,发掘出的古钱币堆积如山,除文物部门留下少许之外,所余部分均被运到武汉冶炼厂化作了铜水……

    西塞山的同行们还告诉我,即将去的地方,相传是张志和隐居钓鱼时休息或避雨躲风的“桃花古洞”。这位以《渔歌子》流传千古的唐朝诗人,亦名“玄真子”。古书称其为“烟波钓徒”——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以舟为居,行无常处。徐俯《鹧鸪天》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玄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说的就是桃花洞的陈年旧事。

    去古洞必经之险道叫“一线峡”,虽然设有护栏,也好像随时可能失足而坠落江中。

    身子紧贴着石壁,慢慢挪动着脚步。

    桃花古洞在临江的陡壁间,洞高约3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2米处即被钟乳石封闭。在这里,可以抬头看到西塞山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是每字见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可惜因地形所限,只有在江面上才能拍摄。

    据说,江水退下后,还能够见到古战场留下的“千寻铁锁”遗迹——用来阻挡战船通过的横江铁索。

    遗憾的是,我只能站在陡峭的石阶上远望晚霞下的滔滔江流……

    即将离开西塞山,突然又发现了一座破庙。一问,才知道这里也是一处古迹——唐代龙窟寺遗迹。寺内曾栽有一株明朝牡丹,相传是本地一位大户人家的丫鬟贾姑娘所变。贾姑娘偷偷资助一位穷秀才赴京赶考,被主人活活打死,而功成名就后的秀才寻恩到此,才发现了这株洁白芳香的牡丹花。二战期间,这株白牡丹竟也被日本强盗挖走。

    游罢西塞山,久久不能释怀。前不见古人——古人已乘白鹭去;后不见来者——西塞山前车马稀。

    我真的弄不明白,黄石市拥有这样一处绝好的名胜古迹,居然没有人悉心呵护,也没有人前来凭吊,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直落得今日门可罗雀的破败窘境。

    千古风流的西塞山,长期“藏”在“闹市”无人识,这,究竟是山的悲哀?还是人的无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叶老师游记:西塞山怀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bc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