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直抗拒写东西,理由很简单,除了懒之外,还因为自己觉得:我所有能说能写的,都不是原创,还不是从干老师、魏老师那里得到的。做思想的二道贩子,没什么价值……其实吧,对自己要求一直不高,能听得懂就觉得很满足,很骄傲了……
最近读《跃迁》,觉得还是应该抽空把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整理出来(管它是来自于哪里),说不定对其他人有启发,也期待有碰撞……
今天上午受邀参与艺体组共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第十一章《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发言的核心要点就是:
我们(父母、教师)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方式将会塑造我们孩子的理解方式。
1. 越年幼的孩子,越需要安全感,因此很多负面的信息需要对孩子们屏蔽。
“报纸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外在影响因素……各种不幸事故的报告尤其令孩子感到沮丧和压抑。我们可以从很多成年人的谈话中得知,他们童年时多么恐惧火灾,这种恐惧又是多么持续地困扰着他们的心灵。”
举例:
我一直记得在我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个夜晚随父亲一起出差去另一个城市,在警车里(我父亲是法官),父亲与同事们谈论起他们办理的一起冤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原本的主犯被判成从犯,而从犯却被作为主犯判处死刑。他们都很惋惜,但这也不是他们他们的力量所能改变的。但是他们忘了,我也在车上;他们没有意识到,我当时是个孩子;他们不知道,我听着这些议论,心中充满了恐惧……仿佛这个世界第一次对我敞露出另一幅阴暗的面孔。
因此,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需要对年幼的孩子屏蔽掉阴暗的、负面的信息。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能够相信世界,相信善意和温暖是这个世界的根基;相信他人,相信公正,相信坏蛋一定会被惩处,巫婆一定会死……
2. 童话故事适合孩子阅读吗?需要向孩子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童话故事应该如何处理才能给孩子阅读?……童话故事需要加上评论和解释,使得孩子理解其原意,而不是让他主观臆测。”
这一点我不太赞同阿德勒的处理。阿德勒强调亲社会化(这当然是正确和必要的),不可避免地容易带有说教倾向。
童话是什么?
童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凝结。通过童话,儿童无意识层面的很多冲突得以被理解,被解决。童话满足了儿童无意识层面的很多需要。
举个例子:
我喜欢问别人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灰姑娘”几岁?
答案更加无厘头:可能是3-7岁。
什么意思?
“灰姑娘”是一种心理原型,代表了所有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心理阶段:从母性之爱到父性之爱过程中,孩子会有种种不适,种种不理解: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100%的满足Ta,Ta尿床、在床上拉粑粑……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开始渐渐对Ta进行社会化的训练:从把尿开始,慢慢父母的要求越来越多,“吃饭不要说话”,“给你2分钟,把衣服穿好”,“玩具怎么还没有收拾好?再不收拾好,我把你的玩具全都扔掉!”……
但是孩子不理解啊,就仿佛是那个亲爱的妈妈已经去世,而母亲只是一个凶恶的继母(继母往往还带过来新弟弟、新妹妹,而继母只宠爱他们)……
于是我们看到,童话中的经典结构:妈妈死了/继母来了;仙女/巫婆,其实对应了儿童无意识层面的心理需要:当妈妈爱我的时候,这是我真正的妈妈,是仙女;当妈妈发火的时候,这一定是巫婆变的,是一个假妈妈。
正是在对故事的阅读中,孩子无意识层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问题获得了想象性地解决。大多数孩子都会顺利渡过这一阶段的成长危机。
那要不要给孩子讲解?
不需要。让故事只是故事,我们最爱听故事,最烦听道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故事结束之后,导演突然跳出来,举着话筒:“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这个电影是想告诉你们一个道理……”我就问你烦不烦?孩子也是一样的啊。
还讨论到了家庭气氛、战争游戏、同伴交往等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就不一一赘述了,后面有机会再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