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学时就是一个交通靠走,信息基本靠吼的年代。那一楼一底的砖瓦教学楼,在上课时楼板缝时时掉着粉尘,偶尔几块石灰膏脱落吓得小女生一声大叫,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嘎嘎作响。教师住宿楼也不过是修建于清(1856年)由简发生助资修建的庙宇,不过做工还是很玲珑的,看上去也算宏伟气派,不过后来因一场大火毁于一旦。
上午背着书包进了学堂成了学生,下午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放牛郎;当然,那些老师放学后自然也成了农民。但是,就是这么一群人,这样一所学校,却培养了成百上千的企业家,教育家……一大批优秀人才。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走着祖辈走过的路。
30年过去了,这所曾经划有幼儿、小学、初中,拥有有近千学生的复兴中心校如今又怎样呢?
偶偶经过学校,几个小屁孩还是滚着铁环,虽然不见了沙包、石子和纸牌,但也不见什么新的乐趣。山间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嗓音淹没了“朗朗"的读书声,近千人的学校如今剩下不到250人。
复兴以前是一个乡镇,后来合并后成了焦石镇的一部分,虽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成了边远乡村,井溪、大溪、老井等村社更是成了荒凉地段。又由于地理条件受阻,这些读书的孩子更是苦不堪言。在这里我想起了一件小事。那就是今年正月,新疆某兵团领导来光华四社说了一句令人“振奋”的话,“踏上这片土地,我仿佛回到了30年的农村,那是炊烟渺渺呀!”
那就读于复兴小学的小朋友,到底有多苦?
复兴中心校校長如是说道,就读于复兴小学的学生多数来自于井溪、大溪、老井等多个偏远村社,具有学生分布广而人数又偏少的特点,无法达到私营农客营运要求,在冬天,因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孩子们早上四五点钟走床步行读书成了必然,也就是说两头摸。严然回到了30年的我们!!!当然学校也考虑到校车,但是上面划的款跟本无法开销(资金按就读学生人数划分的),别说司机工资,连油钱都保证不了。(校長谈话录音)
孩子读书的精力全用在走路上了,全天一个来回長达三个小时步行,甚至有些需要四个多小时,我们努力挣钱的目地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下一代吗?不要重复我们走过的路,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逸的读书条件!!!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当您看到这篇文章,你可以冷漠无视。转发分享,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谁来救救这些山区里的孩子们(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