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高度密集,寸土寸金,城市绿化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只能“见缝插绿”,建些“豆腐干绿地”,“香肠绿地”……自七八年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方大潮的不断掀起,大观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以及三十三个居住区公园的先后建成,上海的城市绿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还是极不相称。
至九三年底,上海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1.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3.2%,这两项主要的绿化指标排序处于全国大城市之末。92年建设部在大连召开全国绿化工作会议,公开宣布,北京,大连,合肥,深圳等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都已超过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都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当时上海与这些城市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真想不到2003年建设部汪光涛部长亲自到上海出席上海园林城市的挂牌仪式,并为上海园林城市挂牌,这标志着仅短短的十年时间,上海也一举跃入全国绿化先进的行列,同时建设部还邀请我在大会上介绍经验,上海的城市绿化是如何逆袭成功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呢?经回顾总结有以下5点原因。
一、转变观念,理论创新
过去城市绿化以观赏为主,追求美化、彩化、香化……是为了给城市披上一件美丽的外衣,故常把园林工作者比作城市的美容师,由于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城市绿化工作必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市政建设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绿化经费少的可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上海园林局机关和下属所在单位全部的事业经费,每年只有550万,而如今,光辰山植物园一家全年事业费上亿,动物园也有几千万。
老局长程绪珂同志,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终于悟出了城市绿化必须要生态优先的道理,1986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温州召开学术讨论会,程老局长首先正式提出生态园林的概念,并在90年和93年分别出版的《生态园林论文集》发表论文,后又出版生态园林理论的专著,这一理论的提出,立即在园林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上海的城市绿化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绿化发展开始驶入了快车道。
当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高度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及时召开,明确提出经济必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从而引起了各级领导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这些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在这大好形势下,上海的城市绿化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以全新的姿态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科技引领,全面规划
兵马未动,科研先行,在城市绿化工作全面推进前,我局和市政府研究室、气象局、有关的大专院校等,共同对如何开创城市绿化新局面进行研究,先后列了《面向21世纪上海绿化的研究》,《中英城市绿化对比的研究》、《城市绿化和热岛效应关系的研究》,《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化系统技术研究》等课题,其中有两项科技成果获建设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明确了上海绿化的发展方向,使上海城市绿化发展具备了牢固的技术支撑,也为市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就我局与气象局合作的《城市绿化与热岛效应关系的研究》而言,我们从采取卫星遥感的手段测得的热场图来分析,夏天市中心气温比郊区要高3~4度,一旦持续高温,市中心热浪滚滚,形成用水高峰,供电高峰,生活垃圾高峰,发病率高峰,交通事故高峰,且工厂产值降低,给市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在热场图上同时看到,陆家嘴地区原有4个热岛,建成陆家嘴中心绿地后,热岛全部消失。因此我们下决心以缓解热岛效应,作为上海绿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上海土地紧缺,必须以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首先上海的绿地分布要科学合理,经与国外许多城市分析比较发现环楔结构较为合理,而一般市中心都是水面或绿地的开敞空间,于是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全国首家城乡一体,环、楔、廊、园、林的结构。即中心城外围建一条98公里长,500米宽的环城绿带,另有郊区环和郊区城镇环。中心城区8块楔形绿地、公园分级均匀分布,老百姓走出家门500米内即有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绿地,还结合旅游、水源涵养,湿地保护等功能建九大片森林。并在河道、道路两旁建绿色廊道,通过市中心绿地的蒸腾作用,造成空气环流使郊区大片林地产生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的通过楔形绿地和绿廊输入市区,缓解市区的热岛效应。实践证明这一结构是科学合理的,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近30年过去了,至今还在沿用这一规划且不断的完善。
同时我们提倡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复层混交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生态效益,还提倡地空结合,充分利用空间发挥土地叠加效应,上海是首家把屋顶绿化写入绿化法规的城市。发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广采博取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使上海绿化面貌日益改观。
三、领导重视法治保障
城乡一体的绿化系统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再将实施计划分解到各个年度,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由市政府认真督办,当时每年都要举行全市绿化大会,并由徐匡迪市长在会上作重要报告。大会召开前,市政府研究室派员到园林局听取意见,将相关内容写进市长的报告之中。
有些重大的绿化项目都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讨论后决定。如为了缓解市中心的热岛效应,根据规划要在市中心耗巨资动迁1万多户居民,近400家企事业单位,建设23公顷的延安中路绿地,徐市长亲自主持会议,大家各抒己见,要在上海市中心大规模的拆房建绿是史无前例的。因为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和详尽的调查分析,市长会议果断拍板实施一期延中绿地工程,一期工程建成后,经气象局实测,市中心的热岛效应确实有所缓解,紧接着时任副市长的韩正同志,通过公用事业改革筹得了必不可少的大额资金,保证了工程全面推进,最后还多建了5公顷,达到28公顷。延中绿地的建成既改善了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又对旧城进行改造,把倒马桶生煤球炉的旧习彻底消除,凸现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当时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的决策,延中绿地是很难建成的。
此外,在建中心城的环城绿带时,土地和资金等问题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环城绿带占地6000多公顷,工程巨大,大家正一筹莫展时,也是徐匡迪市长先拍板,把其中100米宽林带的土地先征用下来,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记得有一天,韩正市长亲切的拍拍我的肩膀说,上海的绿化再多也不为过,你来想,想出来后我一定支持你,当年上海市领导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使上海的绿化事业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搞好绿化工作,除了领导重视正确决策外,还必须有法律保障,依法建绿,依法治绿。上海对绿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我们在1983年9月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1987年1月制定了《植树造林绿化保护条例》并于91年,95年和97年,根据当时的形势分别作了修订,1994年7月又制定了《公园管理条例》。
绿地系统规划一经市政府批准后,即画好了一条法律保护的绿线。以保障规划的实施,法规规定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确保相应比例绿地的建成,任何人擅自迁移砍伐树木,侵占绿地,执法部门立即会到现场处置……多年来遵纪守法已蔚然成风,很少再有违法现象发生。
四、深化改革,理顺体制
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如我们园林局还管花木公司,工程公司,工具厂等企业,他们接不到活,发不出工资,都会找到局里,市、区大小事务都由市局统管,面对园林大发展的形势已难以为继,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了。
92年开始,市园林局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到区里,实施两级政府两级管理,除植物园、古猗园、共青森林公园,动物园等主要公园外其他公园全部下放到区级管理,绿地建设也由区里承担。
1993年2月8日,上海成立了全国首家园林集团公司,将园林局下属的公司企业都剥离出去,将其推向市场,实现政企分开,表面上看是削弱了园林局的实力,但园林局从此可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管理工作,即进行规划法规的制定,行业管理,技术指导,科研培训等。企业到市场参与竞争后不断增强实力,市区两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也充分得到了调动。园林企业走向市场后,园林局于96年成立工程管理站,资质管理站和质量监督站,对园林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各项园林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五、全民动员群众参与
园林绿化是造福广大市民的大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广大市民对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保证绿化工作顺利完成的必由之路。经广泛宣传动员后,就要积极组织发动开展绿地的认建认养活动。例如我们在建设环城绿带时,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整条绿带由全市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出资出力来建设,首先总工会系统开展“百万班组百万树”活动,紧接着“五一林”“八一林”“三八林”“教卫林”“将军林”……像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众人拾柴火焰高,每逢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各种植树活动,一浪高过一浪,绿地认建认养工作一直延续至今,上海广大市民的绿化意识不断提高。
2003年上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后,上海的城市绿化工作又再接再厉不断发展,至今又有新的突破,如奉贤区最近已通过上海市的验收,准备申报全国生态园林城区的称号,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胡运骅
202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