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读很多人拿到一本书,不管好不好就开始读起来。
看一本书之前,你应该先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你花时间,所以你需要大致翻一下这本书,这就是略读。
那么,略读的时候,应该关注哪些呢?
第一,先看序言。在序言里,作者会告诉你,这是一本什么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对这本书有个最初的印象。
第二,看目录。了解一本书到底有哪些内容,最简单的就是看目录。
从目录里,找到那些你觉得有用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可以格外留心。
假如你从目录中,你发现某些内容对你帮助不大,或者你已经比较了解,那么这部分就可以跳过不看。
很多同学说,从目录中看不出来怎么办?
一般来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一个有水平的作者,会在目录中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
如果你觉得一团乱麻,那么很可能这个作者本身能力有限。
第三,把这本随便翻翻,念个一两段或者连续看几页,但不要太多,留意主题的基本脉络。
以上就是略读的基本内容。
(2)速读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那么就以极快的速度看一遍。
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思考,或者返回重读。等你看完整本书,会发现你纠结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可是很多人已经习惯慢读了,该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呢?
这里推荐一个方法:指读法。
用你的食指顺着一行一行字移动,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指的动作移动,阅读速度自然加快了刚开始可能有点不习惯,但这个方法对提高阅读速度是立竿见影的,因为手指能帮你消除回读。
(3)精读如果你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会发现,很多书籍里,论述、解释、案例的内容占了大部分,剩下的那些观点、结论才是全书的精华,需要深度阅读。
所以,在速读时把那些令你受启发,或者暂时看不懂的内容标记起来,这些就是属于深度阅读的部分。
假如你还是不清楚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深度阅读,可以用几个疑问词总结一下。
咦?这个知识点我不太明白;哈!这个观点太好了,醍醐灌顶;嗯!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值得借鉴。
阅读过程中,当你产生以上感叹的时候,就说明这部分需要深度阅读。
(4)做读书笔记光是精读还不够,你还必须做读书笔记,否则很容易忘记关于读书笔记,我推荐用「摘抄+感悟」的方法,这个方法,来自《这样读书就够了》。
摘抄,是指将受启发的内容摘抄下来。感悟,即把看了这段内容的感悟写下来。
「摘抄+感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它把学到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产生链接。
知识与知识之间只有产生链接,才能真正对你有用,才能改变你的思维和行为。
前面讲过,我以前看书,总是把整本书的读书笔记都做了。可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忘。
后来看《洋葱阅读法》时,书中讲到了阅读的一个误区,即认为「应该记住所有知识」。
这个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于是我把感悟写了下来。最后,我改变了读书的方法,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大大提升。
这就是「摘抄+感悟」的好处。
(5)建立知识体系「摘抄+感悟」的方法好是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知识点太零散了,不成体系。
知识只有形成体系,才能真正派上用场,才能解决具体的某一类问题。
那么,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呢?
将你的读书笔记放到相应的主题中。
比如我专门建立一个「能力管理」的主题,所有和能力相关的知识都放在这里。
遇到疑问,只要找到这个主题,很快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当填充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时,它就成了专属于你的个人图书馆。
你的知识形成了体系化,看问题不再是点状的思考,而是上升到了更大的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