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网络
四面楚歌不是太生僻的字眼儿,典故来处以及含义大家很清楚,但是这些事情我们就未必知道了:四面楚歌其实是汉君冒充楚人而歌,那么他们唱的真是楚歌吗?是谁制作的?歌词又是怎样的?楚歌的作用如何?今天就一一为大家揭晓。
首先,楚歌是楚地先民们的民歌,它的基本形式我们可以从屈原的《九歌》、《九章》中窥见一斑。楚国'庄王并国三十六,开地三千里',实际上已经完全领有淮河和长江领域,江浙皖一带的吴国旧地当然就并入了楚国。我的意思是说,吴越先民的吴歌到此时也可以笼统地称为楚歌了。
下面我们分别看几个典型的楚歌和吴歌的例子:
来源于网络
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来源于网络
细君公主的《黄鹄歌 》,把拟声词"兮"去掉就是七绝了,据说是我国古代七言绝句的开山之作。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可见楚歌的特点是多用楚声"兮"字,在句式上横仿楚辞,以七言、四言为主。
再看几首典型的吴歌:
吴歌(鲍照诗作)
其一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戍。
但观流水还,识是侬流下。
其二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楼。
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
其三
人言荆江狭,荆江定自阔。
五两了无闻,风声那得达。
来源于网络
李白的《子夜吴歌》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吴歌语言丰富,运用赋、比、兴等手法,进行渲染、铺陈,用词造句十分朴素。吴歌多为五言,句式灵活多变。吴歌的曲调柔和流畅,委婉起伏,高亢舒缓,犹如行云流水,优美动听。
来源于网络
我们把了解了楚歌和吴歌,那么问题就可以解答了。民国时期的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的《前汉演义》中,指明了楚歌的作者是刘邦的军师张良。书中说道:"究竟这歌声从何而来?乃是汉营中张子房,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至楚营旁,四面唱和,无句不哀,无字不惨,激动一班楚兵,怀念乡关,陆续散去。"以"语皆有本"著称的作家蔡东藩在事隔数千年之后,能够非常肯定地指出楚歌为张子房(即张良)所作,相信他是有依据的。
来源于网络
汉军们唱的确是楚歌,我们从歌词上能判断: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四字句式,多用兮字缓和气息舒缓及音节,不是楚歌又能是什么!
来源于网络
那么,虞姬所和唱的《虞歌》是楚歌吗?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看到吗,这是典型的吴歌,但是,由于吴地已尽属楚,我们当然可以笼统地把它归于楚歌。大帐外四面楚歌声,大帐中项王也楚歌,虞姬也楚歌,岂止四面楚歌,已经六面楚歌了。
可惜的是《史记》中的这段文字很有意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学书学剑不成,学兵法又不肯竟学的霸王到死都没弄明白到底绊倒在那块石头上,而归咎于"时不利兮骓不逝",朝闻道夕死可矣,项王死而未闻道啊。
来源于网络
四面楚歌的效果如何呢?我们让虞姬来回答这个问题。
"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适听得众兵丁闲谈议论,
口声声露出了离散之情。"
张子房用一首楚歌离散瓦解了军心,最后的楚霸王只以二十八骑突围,乌江身死尸裂。天乎,抑人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