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减负,重视学生身体素养,重视学生德育,重视学生艺术教育……这些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尤为重视的教学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毫无疑问,这些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用的,为了大力推行,相关部门甚至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甚至组织专业人员进校调查监督,可执行的怎么样?就很难说了,也就是说,有的学校有的老师抱着应试教育不放手,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自然嗤之以鼻。很明显,应试教育是冲着高分数为一切准则为目的,而素质教育是为了把人培养得更像个人为目标。
我见过学校里太多虚假的行为,用欺上瞒下来形容毫不过分。每每有上级部门检查,学校都会通知学生把课外订的辅导资料放在家里,违者“秋后算账”。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孩子们的“应变能力”,被问到“作业多不多时?”一定不能说多,被问到“学习快乐不快乐?”一定要说快乐。对于一些跟学习无关的数据,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免被巡查组问到。对于此类型的检查,校长首先会召集班主任开紧急会议,叮嘱班主任,甚至签下“军令状”——谁出了事,谁负责,然后班主任再紧急召开班会,培训学生。无奈,有一次,巡查组刚好问到一个不是十分灵活的孩子,结果,因为询问的模式不一样,孩子无法判断巡查组的意图,只能实话实说,等到巡查组一走,这名学生以及班主任马上就被校长约谈了。
学校里虚假的事情太多,比如课表,他们常常会有一些暗号,亦或阴阳两套课表,一套用来应对上级检查,一套用来实际教学。对于有暗号的课标,也是压缩音体美课程,把本该是艺术、体育的课程,用一个不同的字体标识,摇身一变,约定俗成,就成了语数外的辅导课。有的艺术课程,则被主课老师长期“霸占”,我曾经发现,在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不上课,当我问起原因时,孩子们无奈地说:“这个学期,就没有见到音乐老师,一直在上某主课。”经过再次询问,才发觉两位老师私下早已对课程做了调换,某主课增加了辅导时间,音乐课则停止。因此,一个学期,学生没有学会唱一首歌也是常有的事,然而,对于期末填写素质报告手册,音乐老师依然能搞出一套试题进行测试。当然,对于这样的事,班主任和学校也见怪不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鼓励主课老师如此“侵占”学生的艺术课程。
试着探究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屡禁不止?频频发生,其缘由在于艺术课程看起来无用。真的无用吗?未必。周国平曾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艺术,看似无用,却能陶冶情操,可以舒缓人的情绪,不至于让人郁结在心;体育,看似无用,却是对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生命离不开艺术与运动,太过追求“功利性”的教育,学生一旦“功成名就”时,会无所适从,人的幸福指数也会下降。吴非老师曾说,早年的读书修养与精神追求,依然照耀着他们晚年的心境。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上底色,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专利。可是现在,高考的结束似乎意味着教育的终结,于是在大学里,更多的是学生对未来的迷茫,这个年纪,他们本该更加清楚自己对未来、对人生的规划。可是,当考试成绩不再作为主要需求时,他们为未来“捉襟见肘”,或忙着谈恋爱,或忙着打工挣钱,或忙着到处游山玩水,在本该励志的年龄,虚度年华。
学校的一些集体造假行为,也许在学校看来,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在学生看来,却是对他们价值观的错误引导,这些行为分明在告诉学生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是可以造假的,是可以“指鹿为马”的,是可以不遵守规则的。因为,对学生来说,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教育。学生的观念、思维和习惯,直到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生成。这样,对于学生“干掉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的极端想法也就不奇怪了,一切邪恶滋生都源于邪恶的土壤,由于嫉妒别人优秀而引发的惨案也频频再现。学校本应是真善美的引领者,却成了假丑恶的炮制着。
一切行为皆教育,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眼里,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当学生亲历了这些事后,甚至已经认同了这样的规则时,你还期待他还会对社会的弄虚作假做出正确的判断吗?吴非说,用不道德的方法从事德育教育,就不是一般的手法虚伪,而是卑鄙无耻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尤为警醒,错误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糟糕!
2021年8月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