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鸟巢南枝,狐死必首丘”,“落叶归根”的思想已经沉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这种思想,时间对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它是超现实的,是具有永恒性的。鉴于此,思念家乡亲人就成为萦绕游子内心情感的主旋律。另外,古代的交通条件极为落后,行役道路又崎岖不堪,一别动辄几年,甚至是再难聚会。因此,每当游子羁旅漂泊、思乡念友、孤独寂寞之时,必然会创作诗词来倾吐内心的积郁,从而实现情感的释然。
思乡怀人诗【知识点】
1.常见意象:明月、鸿雁、子规、柳、浮萍、沙鸥等。
2.常见艺术手法: ①修辞手法。②景物描写手法:想象、虚实结合。③景情关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④移情描写法。
【品味寄托】
1.羁旅漂泊的忧伤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著名的七绝。前两联从环境刻画入手,月亮在一个乌鸦鸣叫、严霜逼人、阵阵凉意的夜半渐渐地落下去。而此时江岸的丹枫与江中的渔火触动了诗人内心羁旅漂泊的忧伤,萧瑟寂寥、凄凉苦寒的环境使得诗人心头的缕缕乡愁渐行渐浓。另外,在此类诗中,鸿雁寓意着羁旅漂泊的忧伤,这个意象需要重点关注。
思乡怀人诗2.思乡念友的惆怅
明月成为思乡情感的代名词,例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涯共此时”业已沉淀为民族共同的心理,所以无论身处何地何乡的士人,是共享一轮明月的。再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寄寓着对自己兄弟的思念。
3.边关思乡的无奈
这一情感在我们的专项《边塞诗》中,已经详细论述,这里仅是简要阐释。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咏叹的是戍边战士内心的郁闷之情。此种郁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久戍不归的思乡之情,另一个就是功业未建的伤悲。
思乡怀人诗4.闺中怀人的苦悲
具体详见《闺怨诗》章节。闺怨诗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在这首诗里,诗人成 功地描摹了闺中思妇难以排遣的愁思。而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思妇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归来,一家人能够团圆,其乐融融。显然,诗人在这其中寄寓了自己对思妇的同情。
网友评论